从《抒情歌》中探讨川端康成的死生观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1-15

选题的背景、意义

人的思想是相对稳定而不是一成不变,随着年龄、亲身经历的累积,人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会逐渐发生改变。《抒情歌》是川端后期的作品,其所表现出来的对死亡的认知是一个完整体系,包容了很多不同宗教信仰和无限的浪漫想象,不能一概而论。此作品是川端自己对死亡恐惧与向往的诉说,借龙枝之口来抗议世俗的悲哀。人生来对死亡充满着恐惧,这是人之常情。生来死去、转世轮回,探究生探究死,前世今生、天堂地狱;人们对死充满向往,对生念念不舍,完美演绎着一首抒情的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心灵愈来愈变得脆弱不堪,对生命的探索与求知欲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浮躁不安。更有甚者,无数年轻的生命因为小小挫折或失败而选择轻言放弃,在他们眼中生命是可以拿来亵渎的玩物而非宝贵财富。不知生死故而轻生,明白为什么活才能明白如何活下去、怎样活出彩。 

从《抒情歌》中探讨川端康成的死生观也可以算是我自己对于生死的一种另类思考。虽然川端的《抒情歌》是1932发表的作品,但若是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能让人从中发掘愈久弥新之感,让人重新获得动力思考生死,直面死生。无论是基于作品本身作者所想要呈现给读者的观念还是其他研究者所探索出来的结论都可以看作是在给躁动的现代社会注射思想的盐水。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生死观,才能让人们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之下以更加健康的姿态去工作并生活。这个选题的意义就在于:从这部文学作品中寻找并挖掘我们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伴随我们走下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希望与坚定。 

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川端作品中对《抒情歌》研究的人数可能不及《雪国》、《古都》等作的十分之一,但还是有几篇论文对川端的死生观有着很好的论述。

商雨虹的《一首超越死亡的歌——川端康成的<抒情歌>的世界》一文中指出《抒情歌》是川端在其人生低谷时期发表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对“纯粹”异乎寻常的追求,是川端在诗的层面构筑的一个纯粹且唯美的童话般的死后世界。作品中内涵着东方佛典的万物一如、轮回转生的思想要素,也有着希腊神话中向植物转生般纯美的世界。李伟萍《爱与生的永恒——谈川端康成的“轮回转生”观》也赞同商雨虹的观点,文中主要认为川端康成的生死观有究于佛教的“轮回转世”。在此基础上,论文阐述了川端康成的悲惨的生活经历后写到:“对于川端康成来说,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留给他的只有空寂的憧憬,人生与世事的无常使他不敢再相信有形之物”。其中指出《抒情歌》的主人公龙枝正是青年川端的缩影。对于商雨虹和李伟平的研究,潘仰旻《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中提到川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共生思想,而且这些思想主要来源于东方传统思维和多元化的宗教性意识,此文主要阐述了大乘佛教的万物一如、轮回转生和色空观,并且其中谈到川端对于“轮回转生”思想并非全盘接受,川端对于“因果报应”与儒家的“惩恶扬善”极力排斥。

此外,除了认为川端康成生死观为佛教的研究以外,権海珠的《川端康成の『抒情歌』の主題と死生観》认为川端康成将作品中主人公龙枝“万物一如的‘泛神论’的宇宙观哲学”作为自己的死生观。川端用精灵祭的方式解决了自己关于生与死的问题,让自己转生成红梅或夹竹桃以告别对死者说话这样人间悲哀的习俗。张晓宁和庄晓丽的《芥川龙之介与川端康成的文学个性及死亡观》谈及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的形成缘由。文中提到川端从小就是在死亡的氛围中长大,造就了他敏感脆弱的心灵,纤柔细腻的体悟与似是哀怜的悲咏,作者认为川端对自然美痴狂迷恋,认为川端将死亡视为最高的艺术。宫本百合子《『抒情歌』について――その美の実質》中说《抒情歌》表达了川端朴素自然的世界观,与当时人们对科学的狂热追求不同,川端的《抒情歌》更羡慕灵魂的安逸,凸显着神秘主义文学色彩和反法西斯主义精神。

就此而论,现有研究对于川端康成的生死观的研究主要有:其一,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其二,“泛神论”宇宙观的影响;其三,唯美思想;其四,神秘主义色彩的反法西斯主义精神。

就此而言,我认为,认真品读川端康成的《抒情歌》,作者对生死的观念应该是一个包罗众多的体系,无论是其中的红梅还是光、色、香气,更多地表现出川端对自然的向往,体现着为美而死,向死而生。


上一篇:日本不登校问题研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中日推理小说的对比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