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在看中法文化认同感_法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3-10

选题意义及目的

随着世界各地精神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碰撞的过程中日益凸显。而这种西方对于神秘且繁复的东方文明的探索发掘使许多华裔作家的获得语作品作为“传播使者”成为一股新潮流。作为著名的旅法作家、导演,戴思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文学及同名电影作品《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结合了中国的文化背景,融入了西式的叙事手法,成为了其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种新颖且为数不多的作品形式,这与东西方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双重文化品格密不可分,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带有半自传体性质,来源于作者本人的知青经历。故事开始于上山下乡时期,两个年轻知青罗明和马剑铃被下放到山村接受再教育。文革的特殊时代背景之下,全文以三人的情感纠葛为线索,讲述了两位青年通过欧洲文学来改造天凤山单纯美丽的乡村小裁缝的故事。通篇展示了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体现着作者在创作中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展现了其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追随,另一方面也迎合了西方的审美倾向。穿梭于两种文化场域的华人创作者亦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小说在国际上一炮而红,并于 2002 年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国际上发行。尽管选取了中国演员,采用了四川方言,但它仍作为法国电影得到了广泛好评。但反观其在中国的影响,却是反响平平,甚至遭到抵制。除却政治原因,这与中法两国受众的文化审美差异以及期望价值有关。

本文将通过剖析戴思杰极具特殊性的创作身份,以小说及电影作品《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为例,中三位主人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面对法国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并结合现有资料,从文化符号、文化接纳、文化价值、文化交融等方面分析对比随着时代进程的改变,中法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过程中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从而为文化输出的相关创作提供思路,同时有助于文化冲击下我国引进优秀的外来作品。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论文大纲

除引言与结语外,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以戴思杰作品《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为例,分析中法两国对待异域文化的不同态度,继而得出两国文化认同感差异的相关结论,为文化传播提供己见。

第一章介绍历史背景。主要阐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跨文化交流(尤其是东西方之间)的历史变迁以及相关影响。本章分为两节,分别为东方传统对外潜移默化的输出,和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接纳西方特色文化的历程。作为课题研究的历史背景,这一章将为之后的文本分析打下基础。

第二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两国文化认同感差异的现象。即对《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小说文本及电影作品的思维建构、文学意象、电影语言的表现手法等逐一进行解析。本章约分为三节,结合同类作品、已有资料和调查成果可初步展示东西方文学艺术审美的异同。

第三章阐述剖析前文提到的认同感差异产生的原因。本章约分为四节,将原因分为作者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作品内容本身含有的西化元素、两国受众不同的期待视野以及特定历史背景带给读者的心理映像等方面,一一揭示。写作过程中将批判性采纳现有的研究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四章立足于前文原因分析,透过中法不同的反响阐释这种文化认同感差异带来的影响。本章着重采用比较研究法,将中西方作品加以对比得出结论。

第五章展望在这一研究思路引导之下,我们如何乘“中国文化热”之机,在文化交融碰撞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与此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也不可忽视。


上一篇:从电影《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危机意识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从《中国人信札》看阿尔让的东方想象_法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