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德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探索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3-23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命题:

本课题以钱钟书《围城》的莫宜佳(Dr. Monika Motsch)德译本及珍妮•凯里(Jeanne Kelly)和茅国权(Nathan K. Mao)英译本为文本,基于顺应论视角,以两本译本中文化因素为研究对象,分析德英译本对中文原文文化因素的处理。

(2)研究目的: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1999年《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的问世标志着这一理论走向成熟。根据这一理论,语言的使用就是在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翻译就是跨文化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基于顺应论和翻译的内在联系,本课题以《围城》德英译本为研究文本,从顺应论角度对其中文化因素进行分析,考察译本中对于中华文化特色因素的翻译方式,旨在丰富和发展《围城》翻译实践理论,为日后文本中中华文化因素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3)研究意义:

《围城》是钱钟书毕生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瑰宝,传承着中华文化、体现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围城》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甚广,被翻译成德语、英语、法语等语言,不仅仅成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从促进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考量,提供最贴近原文表达效果的译本,对于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围城》所承载的文化因素既要保留中国特色、又要“入乡随俗”为外国读者所理解,这就要求,译者的翻译过程需对原文和译文不断进行动态顺应,译者要准确理解原文,就必须在解码过程中顺应源发语的语言和语境。也就是说,整个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语言和文化在语境、结构等各方面选择顺应的过程。

鉴于顺应论及翻译这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从顺应论角度看《围城》的文化因素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前瞻性,在理论上是对《围城》德英译和顺应论的丰富发展,在实践上也可为其它中文文本中文化因素的德英翻译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建立历史性的关照,考察语言顺应论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就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提出语言顺应论的历史渊源进行分析考察;其次,探究语言顺应论的发展脉络。

第二,考察顺应论在《围城》德译本中的应用。选取《围城》德译本中的文化因素翻译进行分析,考察译本中语言顺应论的体现。

第三,考察顺应论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应用。选取《围城》英译本中的文化因素翻译进行分析,考察译本中语言顺应论的体现。

第四,在以上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将《围城》德译本、英译本的文化因素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系统地考察语言顺应论在译本中的应用及异同。选取《围城》两本译本中具有对比分析价值的片段,对其中的文化因素翻译进行研究。


上一篇:中国高校法语专业大学生口语书面语化现象_法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处于代际冲突和旧式教育下人的困境与出路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