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鬼魂与《艾菲·布里斯特》主题探究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4-06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命题:

本课题以《艾菲·布里斯特》中刻画的中国鬼魂形象为研究对象,基于文本分析,结合弗洛伊德心理学,探究作者精心选取的这一文学形象对于小说主题表达的作用。

(2)研究目的:

《艾菲·布里斯特》的作者台奥多尔·冯塔纳在与友人信件中称小说中的中国鬼魂为“整个故事的转折点”,本课题以中国人的视角看待这一文学形象,回归到文本分析,考察德语文学中这一充满异域风情且虚幻缥缈的形象对于小说气氛营造、主旨表达的作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小说的新视角。

(3)研究意义: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艾菲·布里斯特》是 19 世纪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国际上是与《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齐名的以已婚妇女失足为题材的小说,它曾被译为英文、法文、俄文,广泛流传于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小说中的中国鬼魂形象却一直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也成为了读者理解小说的难点所在。作者冯塔纳在给瑞士诗人维特曼的信中关于中国鬼魂的论述更是证实了这一点:“你是第一位注意到这幢闹鬼房子和中国鬼魅的人,我不懂,怎么可以对此视而不见呢?至少我认为,这个鬼魂就其本身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其次,如您所强调的,鬼魂并非仅为打趣而存在,它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由此可见,如果不能系统诠释这一形象,则无法全面理解作者借由作品表达的思想主旨。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艾菲·布里斯特》中的中国鬼魂是德语文学中鲜有出现的中国人形象,通过冯塔纳对于这一人物的描摹也得以一窥作者在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对中国人的理解和褒贬情感。《艾菲·布里斯特》发表于十九世纪末,此前的中德文学交流已经大略经过三个阶段,从最初的神秘到“理想中国”再到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形象在欧洲整体滑落,德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投射到了冯塔纳的这篇作品之中,小说女主人公艾菲对于中国鬼魂也经历了情感上的变化。

总之,无论在德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艾菲·布里斯特》始终是一篇颇有分量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鬼魂这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全篇中的文本分析,可以为读者更好得理解作品主旨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考察作者选取中国鬼魂的用意。首先,结合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考察当时中国人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总体印象;其次,探究中国人以鬼魂形式出现对于作品营造气氛的影响。

第二,考察中国鬼魂对于情节发展的作用。首先,以中国鬼魂出现的章节为单位进行文本分析;其次,研究鬼魂在每一章出现中的作用、其前后联系。

第三,在以上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综合、系统地考察中国鬼魂对于小说主题阐释的作用。首先,中国鬼魂在女主人公艾菲的经历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为何最后艾菲会走向婚姻悲剧;其次,中国鬼魂与小说中其他配角的关系,它是否对酿成艾菲的婚姻乃至命运悲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一篇:中德电子游戏受众比较与成因分析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中国学生初涉德国不安全感调查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