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_西班牙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5-03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命题:

本课题以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CNTV的西班牙语翻译配音版本为研究对象,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探究中国影视作品西班牙语字幕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2)研究目的:

功能对等是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Taber, 1969)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应以内容为主,形式为次,强调信息对等,而不是形式对应。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从四个方面来分辨翻译的重点问题:一是上下文一致优先于词语一致;二是灵活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三是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四是听众与读者的需求应优先于传统的语言形式。除此之外,奈达认为,评价译文质量的关键在于译文是否能在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原文在原文化背景中的相应的效果。

影视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相对而言较为新颖的字幕翻译形式,具有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同时也结合了图画、声音、动作的多模态特征。因此,在翻译中不仅要考文本内容意义的对应,同时还要顾及目的语是否可以和图画、声音、动作等契合,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否理解影片所包含的其他文化内涵。

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与影视字幕翻译的需求高度契合的。本论文的目的便是探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 研究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功能对等理论与字幕翻译的适用性。

② 研究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方面在字幕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即通过分析影片翻译中的字幕翻译实例来阐释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其中不仅有许多对于中国文化,民俗习惯的描述等这一类的书面文字,也包含了大量的人物访问类的口头表达。本论文将通过译者对这两类内容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对比与分析,来阐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其中的体现。

(3)研究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传播的主流方式由传统的纸媒与电视广播转变为当下的新媒体与网络视频。传播的内容也更加全球化,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观看大量的国外的影视作品,同时也将本国的作品不断向外推出,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字幕需求,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字幕组,字幕翻译空前繁荣。但同时由于非官方字幕的准入门槛极低且字幕制作并无明确的规范,各类电视电影的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及字幕翻译本身特点要求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提升字幕翻译的水平,为之后的字幕翻译作品提供借鉴。一方面可以厘清字幕翻译的目的与需求,提升影视字幕翻译的水平,是字幕翻译更为规范化,标准化;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研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适用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在于“内容为主,形式为次”,强调信息对等,而不是简单的形式对应。字幕翻译的本身是服务于观众,目的是使观众获取影片信息。本论文将详细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多层次含义与字幕翻译本身的特点及局限性,对比二者,分析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适用性。

第二,以《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为例,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实践应用。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来举例说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如何在字幕翻译中实现动态对等。从词汇,句法和语义三方面来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的应用。

第三,功能对等理论的意义与价值。归纳中译西的字幕翻译中译者的对于所译内容在双语转换之间的取舍与翻译习惯;归纳此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指明其局限性。

上一篇:简析中西互译中翻译策略的应用_西班牙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
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