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与晏几道创作主题之对比研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7-23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同处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而言,站在比较文学的学术角度研究分析中日两国文化及社会发展和特点具有深远意义。本选题以日本战后无赖派代表太宰治和南宋婉约派重要代表晏几道为研究对象。对太宰治与晏几道的创作主题相关研究现状可做如下归纳:

国内外太宰治的创作主题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女性观主题研究。

高丽(2012)认为太宰治创作的女性形象具有追求“美”,反俗(即不与既有价值观念妥协),强烈的反抗意识,生命力顽强等共同特点。

李莹琪(2018)认为太宰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扮演着“恶魔”与“天使”的双重角色,她们既是男人的容身之所,让他们得到温暖的关爱;又让男人捉摸不透,甚至厌恶惧怕。同时他还认为太宰治对妓女的观点很是独特,他并不把妓女当做低贱的玩物,而是把她们看做圣母玛利亚般的存在。林克勤(2009)认为太宰治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多余人”的形象,其作品《人间失格》和《斜阳》都是对自我生活的写照,主题大多相似,基本套路是描写一个作家或画家落魄社会的毁灭之路,最后以自杀结局。长谷川泉(1997)认为:太宰治所创作的女性是在贵族的根基上培养起来的,并着向人性压抑的旧道德进行革命。

(二)创作手法-女性独白体研究。高丽(2012)认为:太宰治的创作手法主要可以分为如《人间失格》中自然自语式的男性独白体和以《斜阳》为代表的女性独白体,但最具特色的是后者。齐藤美明(2001)从文体学、叙述学角度分析太宰治文学中的语言表达,认为太宰治改变了文体,更好地描写自己作为社会失败者的心情,从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接受。

其次,部分学者基于创作主体和思想的角度认为太宰治借助众多女性之口较隐晦地批判了现有的社会准则、道德规范,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其中代表性研究的三好行雄(1980)认为《斜阳》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地方是在那个信仰传统道德的时代里描绘出了单亲母亲的形象。在作品发布的1947年,不结婚就生孩子是不被世人所接收的。私生子这一概念只有贬义。而作品最后‘我’在给上原的信里向传统道提出了挑战。

(三)文风研究。张奇(2015)认为太宰治创作的三个时期中‘颓废美’显得尤为突出。太宰治刻意将自己沉浸在坠落的环境中,在沉沦中汲取获得希望的救赎,追求颓废黑暗美学。在文学上取材于自身经历,带有个人色彩,向人性黑暗虚伪挑战,彰显出别样的强大和高贵。

太宰治与中国文人对比的相关研究:

赵亚可(2017)认为:太宰治的《竹青》取材于蒲松龄的《竹青》,并在文章的各个方面加入了作者自己的影子和感情色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及文化背景下,这两部作品至今依然各自散发着闪耀的光芒。 

王君(2012)运用了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将在日本被冠以“颓废美”代言人称号的太宰治与在中国常常以“颓废美”的主题被广泛提及的苏童进行了比较。从两位作家的成长环境、创作背景出发,对比分析两位作家的写作特色,深入探讨两位作家作品里所体现出的对生、死方面的理解,最后探讨了两位作家对颓废美的理解与追求。

范国英(2017)认为: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与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男性主人公对环境的抵抗,也就是对环境的自我塑造方式的抵抗,使其从公共领域退缩到隶属于女性的私人领域,进而质疑了过去的两性关系以及建立在此两性关系上的男性自我确认方式。郁达夫和太宰治的作品暗示了东亚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某种新的参照体系的萌芽,以及在此参照系下萌生的"我"的挣扎。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综上,分别就太宰治和晏几道的创作主题相关的研究做了归纳总结。通过梳理先行研究可知,在比较文学范畴太宰治与蒲松龄、柳永、郁达夫、鲁迅等中国文人做过比较,与晏几道的对比研究暂时还是空白。而中国国内对于晏几道的研究也仅限于其诗作本身和中国国内诗人之间的相互对比。另一方面,宋朝的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虽不如唐朝频繁,但影响却更为深远。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经发展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已经显现。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曾提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宋代文化不仅影响了近世的中国而且还影响了中世和近世以来的日本。此时的日本与唐朝相比,文化已得到一定发展,对宋代文化进行有选择的吸收,特别是宋朝文化中的平民文化深深渗入到日本人价值观念之中。

因此本课题将太宰治与晏几道进行对比,选取二者创作主题,写作手法及文风,考察其异同点。本课题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时代主题号召的探寻提供了新视角。


上一篇:福泽谕吉《劝学篇》中的教育思想及其对近现代日本的影响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星新一小说《诱拐》的语言特色研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