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豆舞女》看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10-11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伊豆舞女》的创作背景

川端康成三岁丧父,四岁丧母,八岁祖母离世,十一岁胞姐也弃他而去,最后在十六岁的时候唯一一个亲人,祖父也驾鹤西去,只留下川端康成孤身一人。这使他生活在一个十分抑郁,一直处于凄凉的环境中。童年、少年的川端孤寂凄惨的经历既养成离群索居的孤僻,也促成了对死亡独特的敏感,切实地感人生深深的悲哀与沉莺。

川端康成由于恋爱生活的失意,自大正七年初次去伊豆半岛旅行与巡回艺人邂逅后约十年间, 他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旅行。在旅途中,他蘸着失意的情感写了未定稿的《汤岛的回忆》等作品。川端之所以长期潜居伊豆的原因如他本人所表白的: “我十几次或者说几十次都是抱着生活上的一些痛苦才来到天城山山麓的”,在伊豆“我身心洗净的像洗涤过一样”,而一回到东京,“我又觉得厌烦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 他写出了标志川端风格形成的《伊豆舞女》。

(二)《伊豆舞女》的研究现状

关于《伊豆舞女》的研究现状,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精神回复说

长谷川泉在「『伊豆の踊り子』の創作動機」中认为《伊豆舞女》体现的是,川端康成从和伊藤初代恋爱破裂的悲伤中恢复过来,走出了悲伤。长谷川泉强调的是写《汤岛的回忆》时川端康成的感情。因为《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和伊藤初代分手之后的作品,所以《汤岛的回忆》中变现出来的情感就十分重要。

二、和过去的诀别说

藤森重纪在「『伊豆の踊り子』の構造―回想物語の中の実在人物―」中的说法和长谷川泉不同。他着重于与川端康成在写《伊豆舞女》当时,也就是大正15年时候的样子,特别是川端康成找到了新的恋人时候的感情。那时候他正处于和恋人结婚的关键时刻,由此藤森重纪认为《伊豆舞女》的创作是川端康成对过去的诀别的体现。

(三)《伊豆舞女》中“孤儿根性”的研究意义

“孤儿根性”是川端康成特有的气质。这个气质的形成和他的成长背景是分不开的。川端康成自幼失去父母, 唯一的姐姐也不和他生活在一起, 他朝夕相对的是衰老枯寂的祖父母, 他的童年缺少青春洋溢、鲜活美丽的女性, 也缺少温馨的女性之爱。这种缺少女性的家庭, 使他对女性非常敏感, 并且也因缺少母爱让他对女性产生了一种泛爱。因此, 他对异性之爱、对年轻光鲜的女性充满了想象、迷恋与渴望。

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他深情地营造了一个以年轻可爱的女性为主体的小说世界, “孤儿根性”使他对女性有特别的喜好。“孤儿根性”贯穿了川端康成的所有作品。解读他的作品必不可免要分析“孤儿根性”。

二、文献综述: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国内研究《伊豆舞女》的汉译本之中,最早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侍衍译的《雪国》,内含有一篇《伊豆舞女》。同年,山东文学出版社发行了叶渭渠、唐月梅的合译本《古都·雪国》。

关于《伊豆舞女》的研究文章有很多,中国知网截止到2014年底有700余篇。其中颇具影响的硕士论文有2006年吉林大学郭云雪的《(伊豆的舞女)与(雪国)的虚实》,2012年湖南大学殷小林的《『伊豆の踊子』に见られる川端康成の文学基调》,唐颖萍的《(伊豆的舞女)中的称谓语的汉译研究》,2008年刘婧的《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2004年李翠霞的《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刘毅的《新感觉派的背叛——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的一种读解》等。


上一篇:关于中日两国量词异同的考察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