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4-12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日本武士道精神是代表日本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传承中,保留了日本民族自身专有的文化遗产,呈现出一个完全特殊的国民形象。武士道精神就像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固有的花朵。虽然历史已经远去,但它却依然存活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着整个日本社会。

忠义精神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从战国时代开始提倡对领主的忠,即家臣无条件服从主君的命令,为了主君不惜战死沙场,到后来江户时代大名对德川幕府的忠,即绝对服从将军的命令,维护德川家族的利益,再到后来倒幕前后的对日本天皇的忠,为了天皇而反对曾经侍奉的领主以及德川幕府。因此,可以看出武士道的忠义精神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将通过对武士道忠义精神的形成,发展,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几个方面的分析,探讨日本武士道的忠义思想的内涵,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加深对日本国民性的理解。

1.2.研究意义

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信念。哲学上的解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精神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因此,了解一个民族的核心精神对于了解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各个国家因为地域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构成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会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信念,即民族精神。因此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也是具有特殊原因的,它不仅吸收了中国的儒教文化和佛教文化,而且融入了其固有的神道教的元素。武士道忠义精神作为武士道提倡的重要精神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这也为本文的作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背景。

通过研究武士道的忠义思想,不仅可以从历史方面来考察日本的国民性,而且可以发掘出日本文化中的精髓,对于进一步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也大有裨益。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武士道的忠义思想作为武士道精神的核心思想,不仅反映了近代日本主要社会阶级武士阶级的精神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2.1.国内研究现状

周晓杰《日本人的“忠义”观与武士道精神》(2008)从“忠义”观的雏形——姓氏制与家徽,与佛教的相互影响,朱子学与武士道思想, “武家政权”与“公家政权”,《保元物语》对于忠义的歌颂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武士道的忠义思想,得出了忠义是日本民族自身专有的遗产,呈现出一个完全特殊的民族形象的结论。

刘美凤《从主从关系的变化看古代日本武士的忠义观》(2001)从考察主从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的角度出发,探讨武士阶级的忠义观与家国意识的形成状况,以期加深对日本的武士及武士道的认识。

王志《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2007)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的历史演变的深入分析,探讨武士道对于日本社会道德体系形成的影响,以及与日本军国主义的联系,得出了被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武士道在古代和近代既有其积极的影响,也有其消极负面的作用。

施超伦《幕藩体制下日本武士阶级的精神观念形态》(1991)从日本武士阶级的精神观念中投射出的“家”意识到“天下”意识,体现了日本武士阶级由古代对封建领主的忠义逐渐转变为近代对日本天皇

的忠诚的意识,考察了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传统内在因素。

郑晨霞《武士道对日本国民性的积极影响》(2012)从武士道的忠与义出发,论证其对日本国民性的积极影响,体现武士道的意义及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史少博在其《日本武士道精神对儒家思想的汲取》(2010)中指出:“在日本古代,主君与武士之间不仅有物质利益关系,还有“情”的因素在起作用,这种情被武士看得高于一切,为此可以无条件效忠主君,对主君的忠诚观念凌驾与其他所有伦理之上,将无私献身作为武士的最高义务和最终行为。”

2.2.国外研究现状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1899)从道德精神的角度,对武士道进行理性审视,并以此形成明治武士道与古代武士道不同的内涵。新渡户稻造意识到,虽然日本明治维新颠覆了幕藩体制,但武士制度的消亡并没有泯灭武士道精神,它依然是大和民族的灵魂,是铭刻在日本国民内心深处的一部法典。

山本常朝《叶隐闻书》(1716)将武士的职业精神上升到一种人生境界,即武士生死的哲学高度。该书开宗明义:“武士道者,死之谓也。”赴死,忠义两全,是武士道的终极追求。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1946)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揭示了一个未知民族的灵魂深处世界。深入剖析日本人的性格和心理。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日本武士道的研究大多是从武士道精神的各个方面来考察的,对于其核心思想忠义的专门研究并不多,本文将以忠义思想为线索,层层展开,进一步了解日本武士道的内涵与本质,以及武士道忠义精神对日本当代社会的影响。


上一篇:日本人的生死观相关研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比较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