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生死观相关研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4-12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不同的生死观折射出不同的国家之间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生死观影响着日常的社会生活,同时也渗透到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

本文将从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于生死的态度出发,结合日本的历史,自然环境,宗教,文化,试分析日本人产生这种看轻生死不畏生死宽容生死的生死观的原因,探讨这种生死观产生的影响。以便于更加深入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增进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进而加深对日本人的理解。

1.2.研究意义

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类一出现就随之产生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生与死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生理过程。它与自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大众心理和社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对于生死的思考体现了我们每个生命个体对于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理解与追求。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孕育出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通过研究日本人看轻生死不畏死亡的生死观,从不同的角度更加深入的认识了解日本,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死亡,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从而使人们更加的爱惜和珍惜生命。研究日本人的生死观,可以加深对日本人这种特有的生死观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的了解,同时可以培养一种平等交流的精神,互相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缓和中日两国的文化冲击,为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扫除文化障碍与壁垒,从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死观,作为反映着一个民族内面性的镜子,一种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2.1.国内研究现状

刘剑《浅析日本人的生死观》(2013)从日本人生死观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原因三个方面论述日本民族对生死的独特领悟和解读。

孙博《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2011)则从日本的高自杀率着手,结合日本独特的文化分析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产生的原因,解读日本独特的自杀观念。

朱丽蓉《从〈挪威的森林〉看日本人的生死观》(2012)通过对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人物的自杀现象的分析,来探究日本人死即是生,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的生死观。

张富军、张卫娣《解析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2010)通过分析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影响的武士道,解读以“死的觉悟”为根本的武士道的生死观和武士道的精神实质。

柯璜莹《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2011)则从日本人共同所喜欢的国花樱花瞬间开放瞬间凋谢的特性的角度,来分析樱花与日本人生死观的关系。

2.2.国外研究现状

立川昭二《日本人的生死观》(1998)从日本古典中,选出了渴望死于花下的西行,安静地等待一死的良宽等12位日本人为例,对日本人的死生观念从正面做了生动的叙述。联系日本人的现代生活,深入讨论了日本人怎样思考、怎样对待死亡。

加藤周一、R.J.リフトン、M.ライシュ、矢島翠《日本人的生死观》(1977)选取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6位典型人物,分析他们对于生和死的态度看法,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和价值意识的构成。

桥本隆则《日本人的生死观》(2011)从日本人对待葬礼的慎重以及复杂的葬礼程序,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生与死是相互连通的,对死的崇拜是对生的期待。

池田真由香《日本人的生死观和晚期护理》通过分析日本人持有的对死的看法,日本人对死所持有的美意识的形成原因,研究生死观和美意识的关系以及晚期护理。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日本人生死观,大都是探讨日本人生死观产生的原因,对于日本人生死观所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较少。因此,本文将试图通过历史,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等方面深入了解日本人产生这种宽容生死看轻生死不畏生死的生死观的原因,并且深入分析这种生死观所产生的影响。


上一篇:从《白夜行》谈东野圭吾的作品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浅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