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审视与借鉴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6-29

课题研究现状:

垃圾分类处理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与中国比邻、亚洲第一个迈进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则在垃圾处理模式方面已经取得非常成熟的成就。日本有着极其细致的垃圾分类规则,并根据垃圾性质进行后续高效的处理工作。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产量不到500公斤,已成为垃圾分类回收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投放已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作为一种生活习性遵守着。

吕维霞和杜娟等研究者在研究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时得出这个机制以多样化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为基础,以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为保障,以严格的惩罚措施和监督措施为外在压力,以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为动力这个结论。充分说明了民众参与度在垃圾处理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早有前人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日本的垃圾分处理进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0s~1970s,混合收集填埋处理。此时的日本经过二战失败,急于修复、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问题,对垃圾只是进行简单的混合收集填埋处理。垃圾处理能力不高的问题逐渐显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且作为一个岛国的日本人多地少,客观地理环境决定了填埋处理垃圾的局限性。俞剑文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政府提出新建垃圾处理厂遭到民众的强烈抗议。这说明此时的民众对垃圾处理已不是事不关己的态度,但仍未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

第二阶段 :收集焚烧减量处理 通过焚烧进行减量后填埋,仍不做中间处理直接填埋。而焚烧垃圾会又带来了更严重环境污染。激起大规模抗议活动,于1971年在东京爆发“垃圾战争”, 民众垃圾分类处的公众意识觉醒。乌力吉图在研究1970—1999年的日本废弃物管理政策时提出,国民有必须协助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开展废弃物减量,正确处理相关对策措施的责任。日本“公害国会”也通过“废弃物处理法”。并有说明此时已有注重民众参与垃圾处理的意识。

第三阶段 :再循环利用初露萌芽。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各行各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垃圾分类试运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办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设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一旦有不遵守者被发现,将会被处以罚款,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育孩子垃圾分类的方法。进入90年代后,提出著名的3R概念(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相应处理体系。孙新军提出日本政府重视对垃圾排放者的启发并致力于对下一代垃圾排放者的教育, 更多的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 充分应用各种启发、教育工具, 建设服务市民公共设施。

由此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日本垃圾分类模式特色——“人人参与”和“高度分类”。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远的任务, 而市民的思想认识对垃圾源头分类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本课题将继续研究借鉴日本垃圾分类模式经验投入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过程中,要怎样调动民众参与性,要结合中国实情,进行怎样的创新变通,建立中国特色垃圾处理模式。

中国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又在何处?通过研究日本垃圾分类模式。找出日本垃圾分类模式中,中国可学之处,然后今后该做出怎样的变通,真正做到可做借鉴,这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垃圾的产生量也在快速增长,因此垃圾的处理问题成为未来我国社会环境管理工作, 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国垃圾分类处理水平普遍偏低的大环境下, 中国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也一直不稳定。所以,课题研究目的为以日本京都为例,首先明确垃圾分类的内涵定义,然后分析京都市在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以及再利用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其中包含对市民垃圾处理参与度变化等垃圾分类模式的发展定型。最后找出日本京都市的垃圾处理做法给中国垃圾分类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启示建立中国特色垃圾处理模式。


上一篇:浅析“日杂风”在中国的发展热潮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