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日本沉没》主题变化研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7-14

1.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日本“御三家”之一的小松左京在《日本沉没》中通过直击灾难的方式,以海洋为背景,从描写人物个体的忧患意识出发,结合地质学假说,让沉浸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乐观情绪中的日本国民再次棉铃失去国土、种族灭亡以及文化终结的危机,直接展现出民族虚无的日本国民的孤独心理。在此潮流之下1973年上映的同名灾难电影《日本沉没》,良好的完成了对这部热卖小说的改编。而在2006年,这部作品再次被改编,搬上大银幕。把危机记忆转化为影像,以试图唤醒和修复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日本沉没》的研究颇多,研究目标与角度多样。

Ⅰ国内研究状况

邓高(2012)在《从电影《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爱情观和生死观》中从故事情节入手,着重分析了主人公小野寺和阿部玲子的交往过程以及最后小野寺为了爱人和祖国甘愿牺牲自己的场景,歌颂了日本式的纯洁的净胜的恋爱,从而体现出日本人崇尚的精神层面的纯洁的爱情以及尊重生死的独特生死观。

王丽(2014)在《岛国焦虑:《日本沉没》的意识形态解读》中抓住灾难片这一角度,从灾难片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分析灾难片透露出人类的集体焦虑,尤其是在2006年电影版中日本国民对科学技术的推崇,对女性形象的颠覆性塑造来探讨日本国民的岛国意识及其焦虑。

田静(2014)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日本沉没》》一文中,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充分揭示出《日本沉没》作为日本灾难电影的当红代表所体现出来的深层的母题与意义。

张祖群(2018)在《岛国之殇:《日本沉没》的影视美学寓言》中从小说到影视的变化入手,在地质学假说的基础上拷问日本国民、日本政治、日本以及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最后对“岛国”心理的影视美学进行总结。

Ⅱ国外研究现状

须藤遥子(2009)在《<共通研究報告(研究ノート)>「自衛隊協力映画」というジャンル:田母神論文との共通性とマスメディアとの関係》一文中从“自卫队协力电影”这一角度入手,首先解释它的名词概念,然后再结合电影《日本沉没》说明其带来的具体作用:强化爱国主题、表达对组织的忠诚等等。另外还点明了女性在灾难面前不再是被守护、等待救助的角色,而是主动接受,果敢完成任务,这也在侧面论证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提高。

鳥羽耕史(2010)在《小松左京『日本沈没』とその波紋―高度成長の終焉から「J回帰」まで(<特集>《成長》の中の戦後日本文学再検討)》中,以日本以及世界的社会背景为着眼点,详细分析了1973年小说与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畅销原因。总结得出结论为:由“固定汇率制度”转变为“浮动汇率制”、石油危机以及政策等。

综上,国内外对《日本沉没》的研究,以探究其灾难文化和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居多。也有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角度来写。有少数学者从科技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入手。总的来说,在大多数的研究中多是对其表现出来的日本人的精神层面的分析,或者从电影文学层面来分析“日本沉没”这个命题所带来的影响何后果,少有渗入解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心理特征等深层次领域。基于此,本论文将通过解读两版改编的同名电影,结合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剖析两版电影主题变化产生的原因。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本论文将对同为小松左京所著的《日本沉没》改编而成的两版电影(即1973年版及2006年版)进行详细对比,找出主题的变化,再分为政治意识、人物群像以及结局这三个版块分析导致主题变化的社会原因,充分揭示出《日本沉没》作为日本灾难电影的当红代表所体现出来的更深层的母题与意义,旨在揭示在政治意识、科技以及女性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下,70年代到当今日本的社会生活变化。


上一篇:日本不婚化现象研究-以《败犬的远吠》为例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