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梅花形象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10-31

课题来源:自拟

研究目的: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千多年前便开始了文化交流。在中日两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即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则是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从日本渡海来中国学习的遣唐使络绎不绝,大量留学僧来华,将中国的宗教、文学、制度等方方面面带回了日本。在此之中,中国独特的赏梅文化也被带回了日本,日本贵族们纷纷效仿中国诗人吟咏梅花相关的诗句。

咏梅诗在中日两国漫长的文化交流中,担当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据日本史料记载,中国原产的梅花,在中唐(710~784年)年间由遣唐使带回日本,日本最早有关梅花的记载便是日本最老的汉诗集《怀风藻》中葛野王的一首和歌,而编撰于奈良时代末期,作为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万叶集》中一共出现了大约160种植物,其中咏梅诗便多达118首之余。由于当时受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响,梅花这一代表着高雅,象征着文化和修养的形象,深受文人雅士以及贵族们的喜爱,在当时赏梅被认为是风雅的趣事。 

当然,受民族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民族心理,及思想差异等影响,日本并非一味地效仿中国古代诗人的咏梅诗,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咏梅诗体系,并且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摆脱了对中国的模仿,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咏花文化。

本论文将通过比较《万叶集》中的咏梅诗和中国的咏梅诗意象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历史背景等从而分析寻找中日两国发展出不同文化的原因,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帮助。

研究价值:

日本的咏梅诗歌是受中国的影响而形成的,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将两者视作为同源文化,但在发展过程中,两者却各自走出了不同的道路。中国的咏梅诗中蕴含着诗人表达的情感,并且即使是同一种形象,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及对事物的观察角度、认识深浅的不同,往往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咏梅诗经过各个年代的发展,成为了中国诗歌体系中的咏物诗代表之一。但与中国的梅花庶民性相比,在日本,植梅,赏梅,咏梅作为一种流行风雅只为上层的宫廷贵族所津津乐道,日本文学也仅仅是 从中国借鉴了“咏梅”这种“形”,歌人们没有托物言志的意识,只是习惯于欣赏自然之美,为赏花而赏花,形成了与中国“托物言志”大不同的日本咏梅和歌。而在公元 812年,日本嵯峨天皇在平安京神泉苑举行了第一次赏樱会,自此,赏樱成为日本皇室贵族最重要的例行聚会,樱花逐渐取代梅花登上百花之王的宝座,咏樱诗歌始盛行起来。通过中日两国在同源文化上的不同发展的相互比较,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中日两国思想上存在的差异,希望本论文可以为日后中日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认同,加深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帮助。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关于咏梅诗的研究非常丰富。孙静冉(2010)在《一株梅花,两样风景—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中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陶曷因(2009)在《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通过对中日咏梅诗的表达及文化内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文化的角度去比较两国咏梅诗的审美意识及文化差异,提出日本的咏梅诗一般除了咏其姿色,咏其芳香,表现大自然景色之外,就是表达恋情。邓云凌(2004)在《中日古典诗歌意象比较》中指出“八到十二世纪是日本形成文学的感受性与审美基准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出自女性之手,女性文学现象直接影响了日本文学的感受性与审美情趣。”《万叶集》女歌人众多,在形成日本文学特色时打下了深刻的女性文学烙印,这些女性独特的感触、心理等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相关的研究也有很多。辰巳正明在《万叶集和中国文学》中研究了万叶集和亚洲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青山宏的《唐宋词研究》中,以到唐朝为止的诗歌为对象就“落花”和“惜春”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述。重留妙子在《万叶集梅诗歌考》中归纳整理了咏梅诗的创作者,提出日本的咏梅诗人大多数都是贵族阶层及知识分子,并且创作意图大多是享乐,梅花成为风雅的代名词。

研究内容:

本论文将针对《唐诗三百首》和《万叶集》中出现的梅花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研究对中日两国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我感情及心情以及其异同点。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梅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发展及其衰退的过程,第二部分通过举例分析中日两国咏梅诗歌中出现的相同意象,比如雪梅,梅香等等,第三部分则主要论述中日咏梅诗歌中意象的不同之处,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中日咏梅文化不同的原因,主要分为三大点,古代社会环境、地理环境,诗歌的用途。


上一篇:异类求婚型故事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