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创作心理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11-12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太宰治是日本文学“无赖派”的第一人,被誉为“永恒的青春文学”,其作品情怀纯粹而透彻,感受敏锐,唤起了很多读者隐秘的共鸣和力量。其生活状态看似是“向下志向”,怠惰学业和生活,但实际上他内心本质上的“上升志向”在创作上表现深刻,彰显出别样的强大、别样的高贵和骄傲的激情。出身优越的他并不妥协于所谓“豪门”的权威,恰恰相反,他看清那是豪华而鄙俗的家庭,并且带着毁灭的力量向虚伪的家庭和社会宣战。正是这种精神的纯粹和不妥协性,这种源于本质的爱和贵族气息,造就了他的创作情怀,将各种矛盾归集于一。这也是其作品中罪意识表现的源泉,不论他的文风在不同时期有多大变化,这样的反抗性都贯穿了整个创作心理,这才是深谙太宰治的核心,也是研究目的所在。

1.2.研究意义

太宰治的一生短暂而绚烂,他并未去过太多地方,也并未在有生之年得到如今的文学成就,在那个异常的时代,他的作品无疑是偏狭的、特殊的。但是他的文学却必然有一种超越时空,不可思议的普遍性和现代性,似乎他是首个到达一片爱的荒地的少年,而这无疑源于他的真实和本源。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永远的少年,海子:“青春就是真理”,布莱克:“反叛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生命永远不是表面那般,正是这样的爱,造就了他的永恒性,同时也是永远的英雄,因为不论是谁,不论他是否知道太宰治,但只要他真正活着,这种不会泯灭的激情与精神都会找到他,而这也正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太宰治研究并非从他死后才开始,生前实际上就有很多人好奇,但多数人只是做出服从权威的评论,而没有做真正的理解。很多作家和评论家都对太宰文学抱有偏见和不到位的看法,他们把那称作是:“各自的看法”,但实际上,懂得的人一开始便懂得,其他做所谓研究的人,只是不够聪明的人在弄假成真而已。作家写作,无非是一场对话,而国内外较好的研究都能看清,太宰治的内心深处、他青春的本质在作品当中的贯穿。

国内研究现状

期刊“日本研究”,社本武和刘立善在“论太宰治中的贵族精神”一文中指出,太宰治创作<斜阳>时,尽管借用了<斜阳日记>的内容,但<斜阳>确实堪称作者艺术个性的结晶. <斜阳>描写二战中日本战败导致了贵族阶级的没落,一定程度上模仿契诃夫<樱桃园>的手法,象征性地勾勒出贵族阶级精神世界的衰败景象,展示的是日本版的<樱桃园>,这是<斜阳>的文学主题.

沈日中在一篇太宰治创作时期的研究论文中写道:日本作家太宰治,是无赖派文学的代表,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旗手".1938年至1945年是太宰治创作生涯的调和期,其间他的精神状态安定,创作热情饱满.在<文体>杂志上发表了<富狱百景>.通过对富士景观的描写,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朴素、自然的富士景象.1946年至1948年则是其创作的颓废期,精神处于崩溃状态,内心痛苦。

杨伟在《斜阳》一书的翻译序中表示,太宰治在创太宰治生活怠慢,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彰显别样的激情和力量,心理成因,各种矛盾以及体现,心理路程对创作不同时期的影响、在不同作品中的分裂,包括罪意识、女性意识等等,他容易受挫的性格正是源于纯粹性,若少了任何独特的一面,那就不是太宰治了。太宰治逝世六十周年时,有些期刊和书籍提到太宰治研究,除了肯定其文学价值外,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

期刊语文学刊,谢卫平和解惠杰在“一个自杀者生存的渴望”中指出,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一生曲折多变,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他三十九年的生涯中,五次自杀,四次未遂,最后于昭和二十三年在玉川上水与情人投水殉情,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本文通过论述太宰治的生存奇迹,解读他笔下的美好文字以及揭开他的自杀之谜来分析其对生存的渴望。


上一篇:日式企业年功序列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