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女性的婚姻观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12-22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不同的人对婚姻和家庭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各持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有的人觉得婚姻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做主,有的人觉得物质基础对维持家庭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婚姻观。国内外对婚姻进行着不同的研究和定义。本文针对日中女性的不同婚姻观的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日中文化差异。

(一),国内有关婚姻的研究  追溯到古代,《礼记·昏义》中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礼者将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这里所说的三件事没有一件与爱情有关。古人只讲“夫妻有别,而不讲夫妻有爱”,爱情在婚姻中没有多少插足之地,择偶的权利完全掌握在家族或父母的手中。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男婚女嫁的行为准则。男女无媒是不能结婚的。《战国策·燕策》中有这样一句“处女无媒,老旦不嫁,舍媒而自衒,弊而不售”,如果男女之间私定终身,则会被视为违礼的越轨行为。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婚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只不过是口头和纸面上的东西。金钱、财产、权势仍然是决定婚姻现实的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妇女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与她们志同道合、情意相投的人作为终身伴侣。然而,这种权利的获得常常交织着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婚姻道德和习俗的斗争。 1987年,刘英和薛素珍在《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给婚姻下来这样的定义:婚姻是以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家庭赖以建立的前提条件。在人类历史上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婚姻的基础各不相同,因为婚姻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受到一定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和传统的习俗的影响。1993年,张怀承在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一书中提到了婚姻的意义,他说,人的存在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为前提,他的欲望是人的生命力的强烈表现,是一切行为最原初、最基本的内驱力。人类社会的法律与道德是对根源于自身欲望的行为的规范。婚姻便是对人类性生活的规范形式,属于历史范畴。他还推崇爱情至上的婚姻,爱情至上不是要忽视或者否定婚姻的其他价值,而是要在婚姻所有价值中以爱情为第一位,在爱情的基础上求的婚姻其他价值的统一。他还认为没有感情的性行为是是不道德的,只有双方深切地依恋、倾慕、奉献,才能在性行为中感受到持久、炽热的幸福。感情是婚姻的基础,自由恋爱是培养感情的最佳途径。此外,他还提到,封建社会所谓的门当户对,父母替子女选择对象不是考察结婚者的个人条件,而是双方的家庭条件,所谓“合二姓之好”便是两个家庭的价值联系与交换。双方的价值越接近,婚姻成功与稳定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于当今社会的婚姻情势,邵伏先在他的《中国的婚姻与家庭》提到,自由恋爱已成为结婚的前提和基础不但婚姻的缔结以爱情为标准而且婚姻关系的延续也以爱情为基础。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人类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的改变“剩女当道”、“光棍当道”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二)国外对婚姻的研究   国外关于婚姻的研究者,比较著名的当属美国家庭学者、韦恩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埃什尔曼J,Ross Eshleman()。他在《家庭导论》中收集了多位名人对婚姻的解释。其中,哈罗德·克里斯坦森说,婚姻是一种男女之间择偶的制度性的安排,就是说婚姻被看作是家庭组织的前提,婚姻被制度化是人类的一种严格的社会制度,永远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欧内斯特·伯吉斯的婚姻观点是婚姻是指一种仪式,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结合,一种一旦进入就要对社会承担某种认可责任的关系。艾拉·赖斯提出了婚姻的总概念——婚姻是“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扮演丈夫和妻子角色的个体结合,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双亲身份合法化”。 美国著名的心里咨询专家,Biola大学的神学院教授,婚姻、家庭与儿童辅导研究院院长——诺曼·莱特,是一位很成功的家庭婚姻顾问专家。他一生共出版了关于家庭、婚姻与人际关系的书有60多种。他在《幸福婚姻圣经》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婚姻是意见礼物,是相互扶持,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是一个完善自身的过程。 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在其著作《傲慢与偏见》中,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金钱是婚姻的保障。简·奥斯汀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一个普遍观点婚姻中最关键的因素不是爱情,而是金钱。一桩好的婚姻对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与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及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分不开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地下。女性无财产继承权,她们生活的中心是家庭,她们的作用是掌管家务。因此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唯一的捷径就是结婚,找到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简·奥斯汀认为,爱情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但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尽管奥斯汀的时代已经久远了,但她在《傲慢与偏见》中所倡导的婚姻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董天、冯立博和平玮在他们的作品《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及原因探讨中》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美两国婚姻观念的不同,分别阐述了结婚目的的不同、婚礼的不同、择偶目标的不同拓展了人们对中美两国婚姻的认识空间。他们提到美国是一个跨文化社会团体,是由多文化群体组成的社会。美国人的基本心态是wonder和action的结合体,而中国人的心态是以concern心态为主,因此中美两国人民婚姻观念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追溯到古代,国内外就有对婚姻进行相关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婚姻也因年代、国情和文化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婚姻观念。婚姻是人类永远的话题,是人一生中不该错过的环节,鉴于从古至今的学者对婚姻的研究和分析,对人们形成正切的婚姻观念有所帮助,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1.吉田昇(昭和50年)指出:“关于适婚年龄,认为结婚不重要的高学历女性人数很多,根据妇女意识调查(总理府《关于妇女意识的调查》昭和48年)显示,认为结婚不重要的女性人数里面,高学历女性人数占了52.8%。但是,事实上,处于适婚年龄期间的女性,几乎都在适婚年龄结了婚。还有,汤泽雍彦氏的调查也显示,63%的女性希望在24到25岁时结婚。”大多数的女性都认为结婚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事实上,单身有单身的烦恼,结婚也有结婚的烦恼。不管是哪一种,不管是处于什么想法,如何使自己度过幸福的一生,对于女性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2.布施晶子(1993)指出:“根据国势调查数据显示,到1970(昭和45)年为止,25岁以后男女的未婚率,男性只占40%,而女性占了60%,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1975(昭和50)年以后的15年间,年轻男女的未婚率翻了一倍,这个年龄段的女性,5人里面就有2人未婚。30—34岁年龄层的未婚率也在成倍增加。”下面这张图表2-1,是关于未婚率的变化推移。那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变化趋势呢?随着学历的增加。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也在变大。不仅仅如此,就业率的上升也使得女性晚婚现象越发频繁。在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的背景下,女性学历增高的速度跟男性比起来更加快速。

3.  张爱玲生于上海,从小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她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婚姻爱情为主线,婚恋视角是其创作的基本视角,借助这一视角,张爱玲展露出自己极具个性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表达了她对婚恋问题、亲情问题、女性问题及人性等方面的思考与认识。

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在其著作《傲慢与偏见》中,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金钱是婚姻的保障。简·奥斯汀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一个普遍观点婚姻中最关键的因素不是爱情,而是金钱。一桩好的婚姻对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与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及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分不开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地下。女性无财产继承权,她们生活的中心是家庭,她们的作用是掌管家务。因此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唯一的捷径就是结婚,找到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简·奥斯汀认为,爱情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但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尽管奥斯汀的时代已经久远了,但她在《傲慢与偏见》中所倡导的婚姻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关于日本教育制度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宫崎骏与《千与千寻》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