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对《竹取物语》的继承_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19-03-25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竹取物语》是日本传奇性物语中,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物语文学作品,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把《竹取物语》称做“物语的鼻祖”。

关于《竹取物语》问世的确切年代,迄今尚无定论。一般说法,它产生于十世纪初,相当于我国的晚唐末期。至于作者,多数研究者认为作者为男性文人,具体情况不详,此人具有相当的佛典汉藉修养及和歌才华。但从整个作品来看,《竹取物语》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几经历朝文人在远古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吸收中国文化加以改造、虚构、润色、提炼而成的。《竹取物语》就是最早使用假名创作的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物语文学作品,它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使语言与文字相统一,标志着用假名散文虚构的物语形式的诞生。由《竹取物语》所开创的这种新的文学休裁,成为以后几个世纪中日本古代小说的主流和基本形态,对后世文学一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对其研究与考证者在日木历代不衰,至今亦然。

而2013年11月23日在日本上映的长篇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就是改编自这部“物语的鼻祖”《竹取物语》。《辉夜姬物语》耗时8年制作完成,作为一部入围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奖以及吉卜力工作室创建以来的全片时长最长的一部动画电影,从策划选题创作之初,导演高畑勋就提高了制作的要求,为了实现最极致的艺术表现力,从分镜头手绘方式的选择,到配音演员的选择,再到配乐的创作,无不遵从了最高的标准。

在对文本作品《竹取物语》进行影像化转换的时候,高畑勋根据主题的表达与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对故事内容做出了相应的增加和删减的处理,在保留原作《竹取物语》基本叙事框架与故事内涵的同时,经过主题思想更加集中的改写,电影《辉夜姬物语》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叙事线索和主题元素,也具备了更加明确的叙事主题,其谨慎选择的绘画风格与表现方式使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过了文学经典《竹取物语》本身。对于高畑勋来说,制作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对于市场需求的满足或者是出于商业电影利益的考量,而且是对于日本传统文学作品的继承与改编后的再传播,是出于内心对于经典传统文学艺术的尊重与热爱,是本着对于日本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影像化的文化遗产继承。

在《论文学与电影》(庞红梅,2016)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作为传播文化和渗透意识形态的载体,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电影改编不仅受到电影这一媒介的行业和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改编者的任何艺术选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和政治倾向的影响。本书的基本前提是把改编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认为改编既是原文本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改编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其美学方面,同时也是文化和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场所。

由此可见,上映于2013年的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既是撰写于十世纪初的古典文学作品《竹取物语》这一原文本的产物,也是高田勋所在时代,即现代的产物。如果说《辉夜姬物语》是《竹取物语》受到现代社会文化影响后的改编产物,那么分析《辉夜姬物语》、研究《辉夜姬物语》中对《竹取物语》的继承与发展,则可以一窥身处现代社会的观众(及改编者)对古典文学作品、古代文化的接受(及改编)倾向与侧重,对小说改编电影这一载体的期望与要求。

就目前而言,关于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的分析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比分析原作与电影,对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进行研究。在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中,如赵桂静、林雨(2015)便是单独分析主人公辉夜姬在原作和电影中角色形象的不同,进而阐述电影改编的作用和意义;也有刘玉如(2015)和杨中(2016)这样不局限于主人公,而是把整部电影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与原作进行对比,列出角色和细节的增删,并讨论改编带来的影响和效果的研究。在对人物关系的研究中,黄悦(2016)是在基于原作与电影的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辉夜姬、老翁、老妇三人人物关系的改编和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是对比分析原作与电影,对故事情节的不同进行研究。黄悦(2013)就是对在原著《竹取物语》中完全没有出现的,辉夜姬数次往返于京城与乡村这一电影原创情节的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杨中(2016)也简短分析了这一频繁的场景切换的意义。

三是对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和形式进行研究。杨中(2016)提到了电影对大自然的描绘和重视,以及插入浅显易懂的童谣歌曲的意义;潘沁(2017)则着重分析了电影画面采用的美术技法,即静止画和透明水彩上色技法带来的与以往不同的视觉感官享受。

然而,在先行研究中虽有电影与原作的对比分析环节,却是将原作情节概述再进行粗略对比的占多数,且仅重点阐述了电影对原作进行的改编的意义,不太重视原著本身的分析研究。从研究《辉夜姬物语》中对《竹取物语》的继承与发展这一角度来说,大部分先行研究都着重分析“发展”,而忽略了“继承”一点。

分析电影对原作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分析电影对原作的“继承”也是不可忽视的,二者的结合分析才能找到两个时代共通的思想主题,抑或是不同的精神追求,才能看出现代社会的观众(及改编者)对古典文学作品、古代文化的接受(及改编)倾向与侧重,对小说改编电影这一载体的期望与要求。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1)观看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及阅读其原作《竹取物语》

2)总结关于《辉夜姬物语》《竹取物语》两方面的资料文献,归纳整理出《辉夜姬物语》中对《竹取物语》的继承与发展

3)分析本作的电影改编意义,探究其反映出的现代社会的观众(及改编者)对古典文学作品、古代文化的接受(及改编)倾向与侧重,对小说改编电影这一载体的期望与要求

重点研究内容:

本论文将电影《辉夜姬物语》与其原作《竹取物语》的文本进行对照分析,详细例举对比二者间在深层主旨、叙事视角、人物形象、视听效果四个方面的异同,进而归纳整理出《辉夜姬物语》中对《竹取物语》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在深层主旨方面,主要通过总结关于二者的资料文献,再基于自己对电影和原作的理解,分析二者在“对权威的反抗”和“对人情的赞扬”的共通性;其次在叙事视角方面,指出原作和电影叙事视点(从群像剧到单一辉夜姬视点)和叙述角度(从多话型到以赎罪谭/贵种流离谭为中心)的转变,并探究其改编作用和意义;再者在人物形象方面,将主人公辉夜姬、以及最能体现“对权威的反抗”和“对人情的赞扬”两个深层主旨却又改编明显的天皇和天人三个角色作为对象,对比电影和原作情节详述二者对角色的不同设计安排,分析其人物形象重塑行为产生的作用和代表的意义;最后在视听效果方面,结合平安时代的绘卷物及和歌与古典文学作品间的紧密联系,从电影的画面技法、童谣歌曲等方面对比分析文学作品《竹取物语》改编成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后带来的视觉、听觉感受,指出其带来的视听效果,反映出的改编倾向及大众需求。


上一篇:从音乐角度解读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
下一篇:对中国汉服现状的研究-从汉服与和服的现状对比_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