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挪威的森林》中的女性形象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4-11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村上春树,是日本小说家和美国文学翻译家。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广泛引起“村上现象”,其代表作品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村上语言充满个人独特风格,他用简练利落的文字道出了现代人的无奈与哀愁,却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本课题将以村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为中心,从日本当代社会背景等角度来分析该书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分析能够使我们更深入的认识在日本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下新时代的日本女性,以及当时的日本女性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东西方文化融合下所受到的巨大冲击。通过对以直子,绿子,玲子和初美为中心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尝试集中探讨村上作品中的新型女性形象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书中女性的内心世界。

1.2.研究意义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以往日本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大相径庭,她们普遍具有良好的修养,个性独立自主,不依赖男性,甚至有时还会成为男性心理上的依赖和归属。这是时代发展对女性的要求,也是当代知识女性对自我解放的追求。《挪威的森林》这部书,在中国掀起了“村上”狂澜,本文将以这部作品为出发点,分析该书中女性角色的迷人之处。期望以崭新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并由此深入探讨书中女性的内心世界。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村上春树,是近年来深受日本青年男女热爱的作家,日本当今的文学旗手。《挪威的森林》一书,1987年一经问世,便在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群体中引起前所未有的反响,引发了爆炸式的效应,甚至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该作品也一版再版,至今销售逾千万册以上。村上春树是日本文坛一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经形成一股热浪,从日本文坛席卷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俨然已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2.1.国内研究现状

王向远在《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1994)中将日本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概括为内向派、都市文学派、儿童派,并指出村上的创作是“日本都市文学,乃至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文本”,“村上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成功的塑造了这种‘感受型’、‘消费型’的后现代风格,其特点是平面化、符号化、无性格化、无逻辑性,无机性和无理性”。

吴玉芬、周延松的《诗意、悲悯与救赎—存在主义世界中的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2002)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探讨了《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青春三部曲)所表现的对都市“小人物”生存状态的诗意关怀、悲悯意识以及对自我灵魂救赎的愿望。

阎保平在《村上春树的现代寓言:自我的损毁与死亡》(2004)一文中认为村上深切描写了现代人心灵毁损与死亡的三种方式:“为了满足自我而失去了自我;为了保护自我而完全封闭自我;多种现实力量撕裂了自我。”并指出之所以在 《挪威的森林》、《 舞舞舞》、《 海边的卡夫卡》等作品中呈现现代人心灵死亡的语言原因有三:“‘现代高度资本主义’世界的可怕;人类生命与生俱来的脆弱与缺陷;人类文化尤其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暴力倾向”。

徐谷在《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比较》(2006)一文中指出两部作品的相似点:探讨都市青年的内心世界的恋爱小说;对主人公予以高贵、滑稽、悲剧性的描写;以“我”的第一人称倒叙体的形式来叙述故事;作品中都交织着生与死、感伤与快乐、幻想与现实等的对立。最后结论是,村上春树就是当代的菲茨杰拉德。

 林少华在《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2006)总体勾勒了村上春树在世界各国即全球化进程中的传播情况,并审视了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他认为,中国普遍读者似乎更为村上作品中的四种元素所吸引和打动,即“倾心文字,情系孤独,追问隐喻,领悟深刻。”在对村上作品意蕴的发掘中,林少华指出了在《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诸多作品中村上对存在于日本社会与历史深处的“恶”的深刻而执着的揭露,因此特别强调应该“不再一味把他看成粉色情调的小资作家”。

 姚东敏的硕士论文《〈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村上春树—以女性形象为中心》(2006)认为村上小说中三位女性形象的塑造跳出了男性藩篱的观念和意识,超越了日本传统女性观。

2.2.国外研究现状

川本三郎在《两种青春小说——村上春树和立松和平》(1979)的视角下,将这位文坛新秀定位为青春小说家。认为他的《且听风吟》是流行的青春小说思潮的新鲜血液。理由是作品主角是商品目录少年和符号少年;在看似轻松虚无的表象背后,实则隐藏着深深的绝望。作为文学批评界最先发出的关于村上的声音,应该说川本的见解包括他的敏锐,为日本的村上研究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开头。

高桥丁未子的《村上春树研究读本》(1984)一书中收集了仲田贵志的 《我中之“我”与我中之“鼠”》 等27篇文学评论。这是一本以‘鼠’三部曲为中心的集子,探讨了70年代的青春背景下村上文学中的光和影。青春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调子,在研究界被持续吟唱着。

铃村和成的《还未开始、 已经开始—村上春树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985),认为该书“是一部要求评论的作品”,因为“村上春树的被动的、非连续性的语言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面向‘他者’的,是通过‘他者’的语言来展开的”。

三枝和子的《〈挪威的森林〉和〈青梅竹马〉》(1990)认为村上的爱情题材创作,是20世纪中后期日本女权主义和同期美国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产物。以村上夫人阳子为原型的女主人公—绿子的形象,凝聚了经历六七十年代学生运动历练的一代知识女性的人生内涵。

小森阳一的《论村上春树—精读〈海边的卡夫卡〉》(2006)认为“冈持老师和佐伯各自生活的时代也被连接起来。最后的结果便是,所有的‘罪’名,都由女性承担下来”,并据此指出该作品的核心之一是作家的女性厌憎。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村上春树的研究维度很多,本文将从村上笔下的女性形象出发,在整体把握国内村上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村上研究,探讨村上文学反应的意识形态及其产生的影响。 


上一篇:汉日元音对比分析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从《白夜行》谈东野圭吾的作品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