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中的隐喻现象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4-21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人类是从自己的身体开始去认识世界,“心”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为我们 提供血液、活力,在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的重要角色被映射到语言上后,表现为大量的包含“心”的惯用语的产生。

本文主要从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出发,分析包含“心”的日语惯用语,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介绍现在有关隐喻的主流观点,让我们去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其次,通过从认知角度具体分析心的惯用语,掌握心的惯用语。最后,通过对照比较中日的心的相关惯用语,明确二者心的惯用语的异同点。

1.2.研究意义

惯用语一直是日语学习的一道障碍。能不能使用地道的日语和惯用语的学习息息相关。而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惯用语,和认知语言学联系起来,在了解惯用语的认知机制基础上,也许能够更好的把握惯用语。因此本研究对我们日语学习者突破惯用语的障碍更具有积极意义。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往往是厚此薄彼。转喻研究基本上是20世界90年代才慢慢升温,转喻才得到其应有的“名分”。近年来,隐喻转喻与词义发展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有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发展的基本方式。而日本学者对身体词汇惯用语以及流行语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他语言的比较上,但是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以惯用语和流行语为例分析二者关系的论文并不多见。

2.1.国内研究现状

隐喻是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的趋势也大概如此。相对于国外的隐喻研究,我国语言学界的隐喻研究起步较晚,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近十多年来以“隐喻”作为研究内容的语言学论文我近500篇,并且出现了相关研究著作,如张全胜《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与此同时,国内学者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以期补充、完善这一理论,主要表现从语义、语用角度,认知和思维角度,文化角度出发,一级从隐喻的本质、产生与那里、理解过程、功能、工作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隐喻研究的内容。

国内对转喻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对理论的引进、介绍阶段,只有少部分学者对转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沈家煊研究了转指与转喻之间的关系,黄宣范认为汉语是一种转喻语言,等等。

国内关于身体词汇的惯用语研究专著还不多见,从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角度分析身体词汇的论文为数不少,可大多是针对汉语和英语的词例分析。如《汉语人体部位特征的隐喻研究》(程淑贞,2000),《浅谈日本人对日语惯用语句中身体词汇的理解》(刘钰、李冬松,2002)。

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对隐喻的认识可追述到亚里士多德给隐喻下的定义:“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此外,关于隐喻的理论还有“替代论”,是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提出的。20世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簪,对隐喻的研究也渐渐上升到了新的高度。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以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

转喻研究的起源,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源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隐喻分类,将隐喻分为四种,转喻是其中之一。20世纪80年代,许多隐喻理论任然把转喻作为隐喻的一个分支。经历了从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的“隐喻狂热”时代,学者们的目光逐渐转向转喻。

日本学者从身体词汇惯用语的数量、表现手法和相似性进行对比研究,但是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分析的论文并不多见,如信田千佳的《关于身体部位的惯用表现---以隐喻、转喻的关系为中心》(1998), 籾山洋介 慣用句の体系的分類-隱喩•換喩•提喩に基づく慣用的意味の成立老中心に一 1997(80)。


上一篇:关于日语外来语的变迁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日本手账文化的相关研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