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生业余生活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11-08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爱因斯坦曾说:“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如今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壮大切不容忽视的群体。但他们的闲暇生活应区别于其他人,大学生的闲暇应具有教育性。高效利用闲暇时间,优化课外生活质量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也为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独特作用。

本文通过对于中日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现状的对比,对两国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就日本大学生如何利用闲暇时间以及其课外生活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求对中国大学生课外生活的启示。

1.2.研究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的指导及支持,对其进行闲暇教育,不仅可以使他们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还可以提高在闲暇时间从事有益活动的能力与技巧。从而充实有意义度过大学生活。

同时,大学生作生长于一个文化繁荣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对于正处于青春时期的他们来说,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面临着生活、交际、就业等各方面的困惑。因此需要在课堂之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为他们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使之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另外,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关注其课外生活质量,对其进行闲暇教育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课外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并与其构成完整的大学教育。高质量的闲暇生活不仅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有着积极意义。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及教育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兴趣,中外学者对于闲暇教育的研究也有很久的历史。

2.1.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就对闲暇教育精辟的论述:“藏焉修焉,修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局学”;中国古代的学校“设为序、学、校以教育之”说明学校产生时,并不都是单一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

近现代以来,我国的许多教育家对学生的闲暇问题做过论述,如陶行知在谈到他所创办的育才学校的经验时指出:“要养成儿童之自我教育精神;除跟教师学外,还跟伙伴,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于自然界去学。”

但是,对于闲暇教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我国却起步很晚。闲暇教育在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外对闲暇教育的展开,我国也开启了研究的步伐。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闲暇及闲暇教育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并开始为我国的教育理论界所重视。

1955年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实施春节、五一、十一长假,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以大学生为例,授课时间减少至190天,而闲暇时间增加至170天,闲暇时间几乎占年天数的48%。因此,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与质量受到广泛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也逐步增多。此处列举几个代表性著作。

张新平 (1987)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充实人的精神的教育活动。

王雅林、董鸿杨 (1992)从社会学视角对闲暇活动做出研究开启了中国休闲研究的先河。

戴伟芬 (2006)指出素质教育于多元智能理论是开展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叶望新(2007) 以闲暇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不分为发点论述了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并探讨了实施大学闲暇教育的有效途径。

杨双、祝国超 (2010) 指出了大学生闲暇道德观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大学生闲暇生活给予引导是当前闲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刘小锋 (2010)就大学生“过于闲暇”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于闲暇时间的价值认识的重要性。


上一篇: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