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流放地》中的人物形象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12-20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目的:在流放地上,人们臣服于机器与权力,刑罚成为表演盛宴。本文以《在流放地》中个性鲜明的各个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分析各个人物形象,解读在流放地这片土地上工业文明和极权统治对不同阶层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性扭曲,并且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及现实意义。

课题意义:卡夫卡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三大师之一。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笔下的荒诞世界,正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奥匈帝国的一个缩影,而他笔下的那些孤独、绝望的小人物,也正是各种重压下现代人生活困境和精神迷惘的写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伴随着整个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钢筋、机器逐渐代替了田园劳作,呈现出了与刚进入工业革命后完全不同的面貌。在这种新的社会关系中,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状态和存在价值。而随之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也开始着重分析人在机器时代下的主体性地位的异化与丧失问题。《在流放地》毫无疑问是其中重要作品之一,卡夫卡把一个纷乱的时代撕裂,将其本质暴露给读者。长久以来,《在流放地》都吸引着无数读者和评论家。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着眼点大都在于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方面,很少有人专门分析研究中的个体形象。那么本文就以各个人物形象角度出发,分析在流放地这片土地上工业文明和极权统治对不同阶层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性扭曲,并找出原因。它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客观上都有着非常深刻的预言功能。因此,该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流放地》以完全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是一篇意义多元的小说。在流放地,极度残酷的司法程序将人性扭曲,人们对暴力的痴迷,对权力的敬仰,对刑罚机器的顶礼膜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小说叙述了一个外国旅行家被一个司令官邀请到山坳里观看执行死刑的故事。将被处死的是一个士兵。他只因为一次疏忽了例行向司令官敬礼的义务,而被判决死刑,他将在一架新式的所谓的靶子机上受刑,行刑十二小时,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旅行家当即批评这种行刑方式践踏法律,是谋杀行为。结果,士兵被释放,而那个酷爱这架机器的行刑军官竟自愿上了刑台,死在了靶子机下。这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在流放地上工业文明和极权统治下人性的扭曲。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1、首先介绍了《在流放地》的作者,以及作品的大致内容和研究现状,得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使读者了解并能加深印象。

2、详细分析在《在流放地》中个性鲜明的各个人物形象,主要分为加害者和受害者两个群体,解读在流放地这片土地上工业文明和极权统治对不同阶层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性扭曲。

3、详细分析《在流放地》的背景等等,找出深层次的造成人性扭曲原因,解读作品背后的现实意义。

4、进行全文总结,并得出结论:卡夫卡用他特有的表现方式,把他的见解寄予小说之中,表现了这个荒诞世界里的巨大权力的非人性、残忍性和它的不可战胜性。但是,无论结果如何,人类也要努力用自己的意志去摆脱靶子机及其象征性意义的束缚,否则,流放地将是我们的未来。


上一篇:《红楼梦》和《美狄亚·声音》中林黛玉和美狄亚的异同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简析黑塞笔下悉达多的理性意识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