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禁忌语比较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12-25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它既是人们交际的语用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它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禁忌(Taboo )一词源于玻利尼西亚语(Polynesian)。 18世纪英国航海家 James Cook 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时,来到了汤加群岛(Tonga)。 他发现岛上习俗奇特,禁忌甚多。 凡被视为神圣和污秽之物无一不在禁忌之列。 谁犯了禁忌就会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惩罚。 岛上居民统称这种现象为 tabu。 James Cook 与其后的探险家把 tabu 一词带回英国,使它成了英语词汇的一部分,后来,tabu 又进入了其他语言之中,成了一个国际性词语。 英语除在人类学中拼为 tabu 外,一般多作 taboo。

禁忌语属于禁忌文化现象中的一种,通俗地说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忌讳说的话或者由于风俗、信仰避讳的词语。一个民族的禁忌语反映的是这个民族的民俗民风,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民间信仰、社会文化和交际心理。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的禁忌语,才能让自己的语言在人际交际方面得体,同时也是尊重这个国家文化的表现。

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中日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 由于中日国家的历史沿革、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和生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异同。作为一位日语学习者, 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 充分注意到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禁忌语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是很有必要的,这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个人的研究能力有限,本论文只选取了中日两国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禁忌语类别进行研究。在比较研究中日两国的禁忌语时发现,基于中日两国文化发展的渊源,两国在禁忌语方面即有不同也有相同,所体现的民间信仰、社会文化和交际心理也是有不同和相同之处的。

二、文献综述: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先行研究

日语中关于 “禁忌” 的表达, 有 「タブー」「禁忌」「物忌み」 等。 “禁忌语” 则有 「タブー表現」「忌み言葉」「忌詞」「禁忌語彙」 等用语。在探讨禁忌语之前, 本文先明确 “禁忌” 和 “禁忌语” 的定义。尊为日本民俗学之父的柳田国男在对日本全国进行大规模的民俗调查的基础上, 完成了 『禁忌習俗語彙』(1938) 一书。该书收录日本各地的禁忌语269条,其后在 『総合日本民俗語彙』 一书中补充到 347条。柳田通过收集整理各种禁忌语来探究日本人的生活现状, 习俗文化, 正好体现了柳田所倡导的“一国民俗学”的真谛所在。此外, 楳垣実 (1973) 在 『日本の忌みことば』中收集到日本各地的禁忌语1597条, 全面地考察了日本禁忌语的整体情况, 更探讨了禁忌语的起源等问题。但是以上两本专著的成书年代久远, 至今已经过了将近七八十年。在这七八十年间,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 日本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人的民俗生活也不断改变。无庸质疑, 日语禁忌语的面貌也随之大为改变。

在中国禁忌语本是古时人们的迷信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禁忌,如果不慎说出,责会有相应的报应之说。至今,禁忌语也成了一种语言上的文化遗产被中国人千百年的流传。中国古代的避讳就属于“禁忌语"的范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有“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人风”其实就是“民风”,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民”字,所以这个字就不能说。现代社会的习俗中也有很多禁忌语。例如到渔民家里做客,不能说“翻”“沉”之类的词语,而某些地方的生意人则忌讳“干”“赊”“折”这些字眼。


上一篇:中日色彩文化差异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日本人的化妆文化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