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拉斯的《铁皮鼓》和伯尔的《九点半打台球》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3-31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命题:

本课题以君特·格拉斯《铁皮鼓》与海因里希·伯尔《九点半打台球》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作品中回忆这一叙述方式的研究,探索回忆这一叙述手段与战后文学的反思和救赎之间的关系。

(2)研究目的:

20 世纪 50 年代,即所谓的阿登纳时代,复辟思潮和民众们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试图忘记过去成为时代趋势,在这种社会的大文化和大背景下,德国掀起了一股反思文学的热潮。反思文学是通过对过去的追思以及对记忆的追溯来铭记历史,而对于历史,尤其是与第三帝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历史,重点不是在于事无巨细的描述现实,而在于从什么角度、让人从中认知和收获什么,如何让历史责任感传承下去,而记忆在反思文学的感性启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以君特·格拉斯《铁皮鼓》与海因里希·伯尔《九点半打台球》为研究文本,旨在探究回忆作为一种叙述手段对表达反思文学对历史的反思和救赎的主题的作用和影响,为日后战后反思文学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3)研究意义:

战后反思文学的热潮开始于 20 世纪下半叶,上半叶的世界第二次大战无疑是世界,尤其是德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灾难,对之后德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作为历史的一种呈现方式势必与现实紧密相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更迭,战后德国文学出现众多写法、思想各异的流派,但是对于战争的反思的叙写从未中断。而从 20 世纪 30 年代二战开始直至 21 世纪前 15 年这 80 余年间,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大趋势的影响下,不同代际的德国民众对二战历史的看法几经转变,反思文学也随之发生改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 20 世纪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直接描写战后外部与内部现实的“废墟文学”(Kahlschlagliteratur)或“零点文学”(StundeNull);第二类便是以回忆作为历史建构手段反思战争及其成因的文学,即反思文学。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德国人类学家阿斯曼夫妇(Yan u. Aleida Assmann)的记忆学理论在德国学术界引起关注。“回忆”和“记忆”这两个研究主题开始日益收到学者青睐。扬·阿斯曼在 1992 年出版的学术论文《文化记忆》中指出,回忆与记忆可以成为不同文化现象和领域产生新关联的两个新支点。此外,阿莱达·阿斯曼在《记忆的四种形式》中表明,文化学对于记忆的研究是以关于集体起源的神话以及与现在有绝对距离的历史事件为记忆对象,并将记忆看作是一个与文化、历史等领域相密切联系的概念。

由此可见,从记忆力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的功能,是非常新颖并有意义的研究;从理论意义上来说,随着记忆研究的发展,文学作品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其记忆功能值得深入探讨。从实践意义来说,也能够为战后德国反思文学主题研究提供新视角。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建立历史性的关照,考察“记忆、回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影响德国反思文学的创伤记忆以四种不同记忆形式进行介绍,考察文学作为记忆的媒介以及文学作品在文化记忆中的作用:首先,就阿莱达·阿斯曼提出记忆形式,即个体记忆、时代记忆、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其次,考察文学与个体记忆及集体记忆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文学作为媒介如何发挥其在文化记忆中的作用。

第二,分析“记忆、回忆”理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战后反思文学中的体现,以君特·格拉斯《铁皮鼓》及海因里希·伯尔《九点半打台球》为例。首先,通过对《铁皮鼓》和《九点半打台球》的文本分析,得出回忆在文本中所占的比例;其次,通过其所占的比例进一步分析回忆和作品主旨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以上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综合、系统地考察“回忆、记忆”作为一种载体和叙述手段在战后反思文学反映主旨方面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回忆、记忆”理论在反思文学中的作用,即铭记反思历史;自我救赎。


上一篇: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大众汽车中德文广告的对比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魔法在《格林童话》中的文学功能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