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中岛村和驹子的人物关系分析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7-27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创作于1935年,最初文章发表在杂志上,作品几经修改反复推敲前后延续十二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定稿成书。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小说,堪称绝唱。《雪国》这部作品很难将它简单地归为现实主义或者现代主义之列,但是,川端康成为写作这部作品,从现实出发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从现实取材的操作。国内外学者对这部经典之作的研究也不胜枚数。经过阅读总结,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驹子和叶子的人物形象出发。张晓宁(2005)认为由于《雪国》的特殊结构和作者川端具有的新感觉的艺术手法,把握驹子形象还必须和另一位女主人公—叶子结合起来。“如果说驹子是具有成熟官能的女人,那么叶子是永远的处女。”她们的关系也是一种意向描绘。李妍(2010)则认为驹子和叶子分别作为川端康成的“本我”和“超我”,岛村作为“自我”处在她们中间,分别与她们发生接触并协调她们之间的交融和碰撞。

从情感角度出发。范传新(1997)认为《雪国》是川端康成巅峰之作,是一首美的颂诗和哀歌,反映了川端康成作为一个真诚的作家执着追求理想与美的艰苦历程,体现了他悲观、虚无、绝望的思想。这种思想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的折光,但毕竟过于消沉和软弱。陷入思想歧途的川端康成美的追求的最终幻灭和悲剧性的宿命终结也就势在必然。易介南(2006)觉得《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它因“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成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岛村“从‘物’到‘灵’的追寻”最终走向幻灭的过程,体现了作者虚无的美学。

从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出发。王志军(2010)认为在《雪国》中,川端康成追求日本传统的抒情余情之美,他凭借其日本传统文学的功底,以及对西方文学的人文理想主义的吸收,在继承日本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使西方的现代文学手法与传统的日本民族审美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雪国》就是在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东西方文学的交融碰撞的过程中诞生的。刘婷(2017)提出川端康成不断地书写孤儿根性、死亡情绪以及失恋体验和女性缺失等内容,这是因为他早年连遭丧亲之痛,一直在孤独、寂寞和痛苦中度过,这些创伤伴随着川端康成一生,也因此奠定了他一生哀伤的基调。川端康成把自己的个人创伤以多个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他通过写作不仅将自己的创伤经历表达出来,同时也宣泄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从而达到治疗自己心灵的目的。

从“徒劳”一词出发。李照冰(2009)认为驹子和岛村的身上都带有徒劳。这是贯穿在男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一种复杂的情绪。这种徒劳,本身就已经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徒劳,而更是一种对于生的渴望,是一种别样人生的抒写。徐学(1998)指出三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虽然有着不同生活场景、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但总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孤寂感,显现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之中。岛村无所事事,终日寄情山水,坐食祖产,他百无聊赖,也许会自然而然地寻找保护色,所以他对途中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有一种本能的敏感,徘徊于肉体刺激和精神幻想之中,越想填补孤寂,就越加孤寂,这是一种徒劳。驹子深陷红尘,每日陪酒伴舞,看似热闹,实则凄凉,尽管奋力同命运抗争,却无济于事,成为徒劳。叶子人世茫茫,形单影只,从亲戚到朋友,从爱情到生活,都孤立无援,最后为生活所迫,求助于并不可靠的岛村,谁知竟葬身火海,这是一种彻底的徒劳。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川端康成的童年没有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成年后他相恋了一位叫千代的女子,不久他们订了婚。后来不知何故,女方以发生了“非常”的情况为由, 撕毁了婚约。这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久久未能愈合的伤痕,从此川端康成产生了一种胆怯和自卑,再也不敢向女性坦然倾吐自己的爱心,陷入自我压抑、窒息和扭曲之中,变得更加孤僻和相信天命。

川端康成曾多次强调《雪国》中的岛村不是本人,他是保持距离感去创作这部作品的。然而书中岛村对驹子的炽烈的爱的不回应,并认为这是一种徒劳。这样对待一份真挚感情的冷漠态度是否与川端康成的情感经历有一丝丝联系呢。就此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本文通过分析岛村与驹子三次相遇的关系变化,从两者的言行神态描写入手,致力于探究岛村对驹子的态度是否有川端康成本人情感经历的缩影。在了解川端康成的情感经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岛村面对驹子的爱的不回应的原因。


上一篇:从太宰治的女性自白体小说看隐藏在其中的男性意识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