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庭教育观比较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8-16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国家的发展与否、国家之间的竞争乃至于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有效的方式。学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主要载体,承当的主要任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知识传授、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磨练。然后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掌握多少知识。还包括他对事物的感知和判断能力、他的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与人相处的社会技能,这些情商方面的积累是学校教育力所不能及的学习领域,而家庭教育恰好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完美的补充。因此,家庭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诸多因素一致表明,家庭氛围直接影响这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里,尤其对青少年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特别深刻的意义。其中,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间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和心里氛围,以及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也称为家庭精神环境,与家庭物质环境相对应。家庭物质环境好,当然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但与家庭氛围相比,后者涵盖的范围和对青少年的影响要大得多。

多年来,由于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这明显的差异,这不仅仅是体现在文化反差强烈的东西方之间,就是文化一脉相承、地域上一衣带水的中国与日本之间,也能清晰的感受到这种家庭教育上的泾渭分明。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传承极具深渊,在一段时间内度称为对方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进入新世纪以来,两个的教育体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在家庭教育问题上,都在各自的教育征途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文主要是基于《早熟》和《14才の母》这两部影视作品来分析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特别是在青少年早恋以及性行为教育问题上的异同点,进而来阐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中日两国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应该怎样转变家庭教育观,使家庭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借鉴于前者的重要文献有张亭亭、王岩的著作《中日家庭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2009)、杨春华的著作《教育期望中的社会阶层差异: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子女教育期望的关系》(2006)、王兴宇的著作《浅谈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教育重点》(1995)、王敏玲的著作《家庭关爱缺失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2009)、徐燕的著作《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2009)、张凤英的著作《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正确的方法》(2009)、侯志红的著作《试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011)、陈澎的著作《中日家庭教育之比较》(2013)、高菲的著作《浅谈中日现代家庭子女教育》(2008)、郭颂勤的著作《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品格》(2010)、向秀英的著作《浅析我国家庭教育观念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2007)、蒋月娥的著作《家庭教育观念比方法更重要》(2000)、丁养东的著作《适应未来发展需求,转变家庭教育观念》(2000)、唐碧萱的著作《十四岁的妈妈挑战谁的底线?》(2007)、莫嘉丽的著作《青春想象:《早熟》的境遇叙事与社会关注》(2005)、张勤的著作《中日两国父母家养态度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2007)、李幼辉、张焕峰、吴敏等人的著作《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少女行为问题关系研究》(2000)、董存梅的著作《父母对幼儿期望的中日比较研究》(2014)、袁源泉的著作《从电影《早熟》与《朱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2013)、张洁的著作《成长——电影《早熟》中的教育现象》(20005)、刘永明的著作《偷尝青涩果实后的思考——谈电影《早熟》中的“爱”》(2007)等,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成才的第一驿站,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个体的发展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2、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3、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搜索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上一篇:《夏目友人帐》中的治愈系文化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