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译者在日汉翻译中的认知过程初探_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19-10-16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含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外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翻译学学科地位的确立以及研究方法的突破,国内外的学者对翻译的研究逐渐产生了对象上由译作向译者,从成品向过程,方法上由思辨向实证,内容上由语言向认知心理的转向。对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学界有人称之为翻译过程研究(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简称TPR),也有人称之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李德凤2017) 。卢卫中&王福祥(2013)指出,认知翻译学是指基于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研究者借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翻译现象,揭示口、笔译的认知过程——包括译者的心理过程,进而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基于认知语言学(CL)建立起来的“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转换仅是外在的,表面的,认知运作才是内在的,深层的,因此翻译的认知过程研究更为重要,能够更基础地考察认知层面上的运作(王寅2017)。颜林海(2008:6)提出,认知途径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信息加工模式,加工策略和加工单位。卢卫中&王福祥(2013)对其作了补充,认为除此之外,翻译能力及其习得,翻译专长以及译者认知努力等方面也是认知途径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翻译认知研究发展迅速,翻译学与认知科学之间的结合态势日益明显,并取得了卓著成果(邓志辉2011)。邓志辉(2012)中提到,西方译学对翻译认知过程的探索和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1982-1990),初期发展阶段(1991-1998),蓬勃发展阶段(1999- )。第三个阶段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其研究角度更加广泛,对研究工具也有了更加大胆的探索。李德凤(2017)也指出,21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学科学者对翻译学的重视和参与,眼动仪,脑电,近红外光谱扫描仪,核磁共振等技术和设备在研究中的应用使得翻译认知过程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即以实验手段研究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研究设计的持续完善是推动翻译过程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驱动力。总的来说,现代西方译学对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更多的是凭借方法论来驱动,即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法。他们应用其他学科的技术,对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达到对其翻译过程更深入的研究。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实证研究已经成为现代译学研究的主流。

国外的翻译认知研究已从理论假设层面转向实证研究层面,研究工具也在不断的革新,研究方法也从单一方法转向多元互证模式。经过30余年的发展,国外翻译过程实证研究逐渐形成了以内省法为主,现场观察法,现场录像法,按键记录法,屏幕录制法,问卷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等为辅的多元互证模式。主要用于定性研究,通过多角度分析,以检验并提高研究的效度(刘永杰&许悦萌2015)。而对比之下,国内的翻译过程研究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的重心集中在“理论引进”,“理论建构”和“理论分析现象”等几个方面,实证调查研究短缺是相对突出的问题。

(二)日汉翻译研究现状

当我们讨论日汉翻译的研究现状时,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粗略统计,其结果可作为一种参考。笔者于2月28日,以“日语翻译”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模糊检索,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计量可视化分析,其中“关键词分布”结果显示,排名前十的相关关键词中,有四个都与教学有关,他们分别是“翻译教学”“教学模式”“日语教学”“教学改革”。这个结果《2016年度中国日语语言研究综述》(毛文伟2017)中指出的“翻译研究领域的研究不多,相关研究多聚焦笔译,口译教学”的叙述相同。

根据杨伟(2014)对2013-2014年的日汉翻译研究综述,在阐述“我国日汉翻译研究在研究视域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多元化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的同时,也指出了“就整体而言,日汉翻译研究与当代译学理论最新成果之间还缺乏紧密的有机联动性,以至于不少论文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还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上”的不足。近年日汉翻译在描述性研究和语料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其中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研究与翻译的结合,如TNR汉日日汉翻译语料库和TNR标签软件的研发就是其中一项成果。但是虽然推进了日汉翻译的相关研究及其进展,但显而易见,相比西方译学的发展还是缓慢了许多。

基于国内对英汉翻译认知过程的实证研究尚有不足,且日汉翻译方面的认知过程相关研究还少有涉及,因此本论文对初级译者在日汉翻译中的认知过程的探究将是一次很大的尝试。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基础

1.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杨伟(2014)中指出,西方翻译理论因主要是以西方语言和相关翻译实践为基础而构建的理论,所以对于日汉翻译研究,其适用性大可质疑。本论文将采用西方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键盘记录器,以及问卷调查,访谈等几种方式的结合,以多元互证模式初步探索初级译者在日汉翻译中的认知过程,同时探讨研究作为西方理论,其在日汉翻译研究中是否具有适用性。为今后日汉翻译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深入做铺垫。同时,其结果可以为大学日语学习者,及日汉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可用的参考依据。

2.研究基础

机辅条件下的翻译过程研究,能帮助学界深入了解译者思维活动,决策过程,翻译单位,译文修改,时间压力,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和规律等,使原本散落的翻译经验科学化和系统化聂玉景(2016)。因此,键盘记录器的辅助,西方理论在英汉翻译研究中的实验应用的参考将作为本论文初步探索初级译者在日汉翻译中的认知过程的研究基础。 

三、研究(或调研)方案和思路(技术路线)

21世纪后随着脑科学,认知心理学以及无创伤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进步,不少原为心理学或医学等而研发的技术,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如正电子断层扫描,脑事件相关电位,按键记录法和眼动跟踪法等(侯林平&李燕妮2013)。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尤以键盘记录和眼动追踪技术进行实证实验研究最多。其中成本较低,应用广泛的为按键记录法,以Translog为代表。通过键盘记录数据,我们得以探查目标文本的产出过程,了解译者实际进行的起草和修订行为。本论文中的实验部分将以键盘记录器,如Translog ii作为实验工具,通过录屏重放,线性表示,停顿图,XML文档等功能搜集信息数据,并配合译者在看屏幕回放时的口头式反思及心得分享和问卷调查的内容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式的分析和总结。具体实验操作过程将以英汉翻译的同类研究的实操过程为参考,根据日汉翻译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

四、论文框架结构

绪论: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总结国内外先行研究,包括国内外翻译认知研究

现状,相关理论及概念,日汉翻译研究现状等;

第一部分:介绍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包括受试,数据搜集工具,数据搜集环境等;

第二部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三部分:总结初级译者在日汉翻译中的认知过程初探所得出的结论;

第四部分:对此次实证研究的反思与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上一篇:通过日剧分析日本校园欺凌现象及其原因_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