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的体验》看大江健三郎的核意识形成原因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19-12-20

一、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名称 

『個人的な体験』から見た大江健三郎の核意識の形成原因

2.有关的选题的背景和发展情况分析 

1959年3月,24岁的大江健三郎从东京大学文学部法文科毕业。在校期间,富有文学才华的大江健三郎,已相继发表了诸如《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侈》(1957)、《饲养》(1958)等相当数量的力作。1960年,大江健三郎与电影导演伊丹万作的长女由香里结婚。3-年后,长子大江光出生。然而,不幸的是,儿子是个患先天性脑功能障碍的残疾儿。从此,大江健三郎的生活和文学出现了一个转折。艺术源于生活,大江健三郎把自己在照护长子的过程中内心产生的悲伤、苦涩、感叹,以及自己超越烦恼、决心与残疾儿共同顽强地生活下去的勇气,经过高度的艺术加工,于1964年8月,推出了自己文学生涯的初期代表作《个人的体验》,以此严肃地探究了人类的共同生存问题。同年11月,此作获第11届新潮社文学奖。因为这部作品,突出地刻画了日本走出战后的混乱期、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代里一代青春形象。 

在《个人的体验》中,主人公流露出的核意识体现,无不代表了爱好和平的作者对核武器进行谴责的明确态度,以及对现代国家意识的批判。这种意识,一直贯穿在大江的思想脉络中。 

二战之后,日本依循美国冷战策略,将核电作为一种国家方案引进国内。尽管自从 1945 年 8 月 6 日日本广岛遭受核轰炸迄今,日本历经四次重大核灾难,而且国内曾经多次掀起反核运动高潮,但是作为国家整体,日本始终没有从正面应对核问题。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其写作与现实运动成为日本文化界最为知名的反核斗士。 

在历次反核运动中他都作为核心人物起着先锋作用,并且在多篇文章中谈到自己希望能以广岛为主题结束晚年的工作。他又反过来借助核时代的想象力,将核武器威胁下的恐怖世界作为未来的历史经验,呼吁人类、特别是他的同胞逃离战争、罪恶和苦难。广岛,既是大江寻找与智障长子共生的途径,也是他突破文学表现的转折点,同时还是他践行公共知识分子职责的重要场域。而福岛,则是他背负着罪恶与苦难的广岛遗产辗转作战的另一个战场。在呼吁不要忘记二战的罪恶与苦难的同时,他企图将同胞从耽享物质的沉迷状态中唤醒,成为了福岛核泄露事件之后最令人瞩目的反核 

斗士。 

大江健三郎“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成为了日本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创作了一批描写核危机,核武器,核安全等关于核题材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的理性批判与反思,以及对人类生存境遇的人道关怀。在当代危机四伏的时代环境中,大江健三郎的“核状况下的文学世界”的主题创作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大。由此,大江的核灾难文学写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因此,对大江文学里所体现出的核意识进行研究,并从中获得一些借鉴和启示显得尤为必要。 

3.前人在本选题领域中的工作成果简述 

1952 年 5 月之后,其间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原爆文学”作家,如早期的原民喜、摶三吉、井上光晴、堀田善卫、井伏鳟二等,以及 1970 年代之后的佐多稻子、栗原贞子、林京子、小田实、高木仁三郎等。大江健三郎也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员。日本方面有许多关于“大江核意识”研究的课题,例如篠原茂的《大江健三郎》(1973年)、川西政明《大江健三郎论---未实现的梦》(1979年)、柴田胜二的《地上与彼岸》(1992年)等众多研究。 

其中,渡边广士《大江健三郎》(1994年)指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呈现出外部世界与内部外界(精神世界)的强烈冲突,大江健三郎小说中《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华》等作品也流露出核意识感。渡边认为,大江健三郎在核武器时代的背景下,揭示了日本民众的“恐惧”、“存在缺失感”等现代人精神世界,批判了机会主义和虚无主义,并高度评价了大江的文学创作。 

但是目前,在我国,对大江健三郎作品的译介主要是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60年代和70年代的主要评论点是“政治与性”、“核时代的危机”;到了80年代,又变成了“森林意识”、“灵魂拯救”、“与残疾儿的共生”等等。即使到了八十年代,已经在日本及国际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大江健三郎,其作品的译介在中国也才刚起步。国内对于大江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共有三百多篇论文,但其中关于大江健三郎的核意识的探究就只有十多篇。而且,国内与本课题相关的前人的研究还很少,只有零星几本译文,均是对原版作家的翻译,没有深入的研究。 

八十年代只有文洁若1981年编选的《日本当代小说选》里的《突然变哑巴》、1986年出版的选集《空中怪物阿归》、以及1988年的《饲育》等译作。 

1988年,李德纯在《战后日本文学》中,着重介绍了大江的相关作品,同时也指出了大江健三郎深受萨特主义的影响,分析了战后时代大江健三郎对核武器的态度以及探讨了核意识形成的背景等。 

90年代初期,王琢、孙树林等关于大江健三郎及其作品的单独研究论文开始在学术刊物中出现。王琢的《人・存在・历史・文学----大江健三郎小说纲论》中分阶段阐述了大江小说中的思想内涵,并针对大江健三郎存在的核意识进行了总结。孙树林在《大江健三郎及其早期作品》中也介绍了大江健三郎大量的早期作品,并对大江健三郎核意识的构成做出了一定的说明。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内与本课题相关的前人的研究较少,日本方面关于“核意识”思想的研究则较为深远,主要集中为对“核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大江健三郎的生活历程,这些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二、设计或论文主要内容和重点,预期达到的目标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 研究的动机 

1.1先行研究 

1.1.1日本方面的研究 

1.1.2中国方面的研究 

2 关于大江健三郎和个人的体验              

2.1大江健三郎 

2.1.1成长历程 

2.1.2文学的创作过程 

2.2个人的体验 

2.2.创作背景 

2.2.2梗概 

3 从个人的体验看大江健三郎的核意识       

3.1和残疾儿共生的理念 

3.2主人公最后的选择 

4 大江健三郎核意识的形成原因 

4.1時代背景 

4.2萨特存在主义 

4.3核灾难的冲击 

2.预期达到的目标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标:本文主要对《个人的体验》这部作品体现的“核意识”进行分析,具体将从“核意识”产生的背景、并分析《个人的体验》中体现出的“核意识”、“核意识”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问题:分析和感知大江健三郎的核意识形成原因,来透视大江的核意识构成。并以此为契机,去深入研究大江文学中的核意识。 

3.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对《个人的体验》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核意识”进行具体的解析。 

在第一部分中将主要介绍“核意识”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第二部分中将具体分析大江健三郎的创作历程和《个人的体验》的梗概; 

在第三部分中将探讨从《个人的体验》所体现的“核意识”。 

在第四部分中将分析大江文学中形成核意识的原因。 

上一篇:从吉本芭娜娜的《厨房》看日本人的独特的“家庭观”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