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文学的救赎意识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8-17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提及日本现代文学,村上春树早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近年来,村上春树以其独特的文体、个性的语言风格、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创作理念、深刻反映当代都市人的生活和心理而倍受欢迎。在他的青春题材类小说中包含着他本人从困惑、迷茫到寻找、确认的心路历程,同时这类青春小说也隐含着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本质意义等现实问题的探索。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一部可以多元化解读的青春小说。该小说是村上春树于 2013 年发表的最新畅销作品。此作品一改作者以往青春小说中人物一对一关系的写作手法,而是以一个在都市中生活的五人青年小团体为中心,讲述了 36 岁的工程师多崎作,在女友沙罗的劝解下,勇敢地走上寻找真相的旅途,探寻自己十六年前被共同体中的四位好友抛弃的轨迹,从而获得心灵救赎与成长的故事。实际上,这是一部描写在后现代社会中都市青年的心灵阴翳与自我寻找救赎的小说。它被称为村上春树的突破之作,是最不一样的村上小说,也有人认为是村上春树返璞归真的“转型之作”。虽然该部新作中仍然充斥着浓浓的

“村式孤独”,但此次村上春树更加注重人的自我内心感受,他所描绘的这种伤痛普遍却又深刻,能让读者感受到与以往青春小说不一样的人文关怀。它究竟给世人尤其是青年人传递了何种信息,能够产生如此共鸣?村上春树想通过该作品表达一种怎样的新救赎主题?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种新的救赎方式?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疗愈色彩的?文本中的救赎方式可行价值及其意义何在?笔者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寻找答案,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现实意义。

就目前而言,国内方面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本部新作的研究尚显匮乏。而日本方面对本部新作的评价则褒贬不一。

(1)国内方面的相关先行研究

目前国内有关该作品的先行研究,大多是围绕小说中色彩的隐喻及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三人称写法、后现代主义视角、小说折射的社会性等角度进行研究论述。

葛青青在《解读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与多彩的人性世界》(2014 年 7 月 8 日)一文中,分析提出《多崎作》中人物的设定被有意识的分成了名字中有颜色和名字

中没有颜色的两类,每种颜色对应着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村上春树通过色彩的暗喻,采用简洁的公路小说手法从色彩符号入手,层层挖掘人性中不为人知的一面。该作品回归写实主义,更加体现出村上自身内心的成长与强大。于桂玲在论文《<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隐喻》(2014)中,也论述了名字中含有色彩的四人组与“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在文本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及与人物形象的对应关系,认为村上通过这些隐喻让其小说与现实生活若即若离,使他的小说中渗透出抽象晦涩的哲理,并提出他的隐喻和修辞,丰富拓展了人们的自我意识。

围绕后现代主义方面的研究,庄幼红在《探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

“孤独”情节——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为例》(2014)一文中, 从小说中弥漫的后现代主义“孤独”情节入手,分析了“村式小说”中“后现代孤独”的形成与影响,提出“多崎作”是一个新型的后现代孤独灵魂,并认为多崎作的“巡礼之年”其实是与自己的和解过程,是摆脱孤独的自我救赎过程。同时庄幼红还提出在这种浓厚的后现代孤独中也呈现了村上春树作品中深沉的人文关怀,让读者能够在其作品中得到孤独感的释放和自我排解孤独的方法。

有关作品的社会性方面,《两个巡礼之旅——以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为中心》(2014)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多崎作被小团体抛弃后又时隔 16 年人生寻找历程的解读,认为小说中主人公 16 年后的巡礼,折射出日本 16 年后的大地震和核泄漏事件,多崎作失去了那个“和谐的共同体”,日本也失去了故乡“共同体”,通过找寻人心和人心的契合点,多崎作和日本都走上了重建未来的巡礼之旅。

(2)日本方面的先行研究

目前日本方面的先行研究主要是从作品论、作品比较论和人物形象论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在作品论和作品比较论方面,大森望和丰崎由美在「村上春樹『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2013,6)一文中指出这是村上春树有史以来最令人失望的作品。他们认为该作品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地方,例如在日本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因为要去芬兰找朋友而那么容易就请到几天的休假。然而,加藤典洋在「一つの新しい徴候―村上春樹『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2013,6)一文中则指出新作相比以往的村上作品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面对世界能动的姿态,而这种姿态在以往的作品中是不曾有的。他认为这一点很新颖。日本文艺评论家清水良典在「 魔都」名古屋と、十六年の隔たりの意味―『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をめぐって」(2013 年 6 月)一文中提到,作品中的名古屋和 16 年的时间差是有象征意义的,并分析了其隐喻的内容,认为名古屋是一座魔都,这座城市自身就存在着内部的阴郁性,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就像是生活在温水中让人不想离开,像日本人的故乡一样。而 1995 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人就像是失去了这个“共同体”故乡一样, 直至 2011 年的 3·11 大地震,才通过巡礼之旅再次迷失和找寻以及重建这个共同体。

在人物形象研究方面,加藤典洋在「一つの新しい徴候―村上春樹『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2013,6)一文中认为主人公多崎作是个没有自信的人,被朋友排挤后只想到自杀这一件事,虽然最后因为一个嫉妒的梦终于放弃了死亡的念头,但终究他的精神已死去。冈崎武志在「『上京者』としての多崎つくる」一文中提出,村上所描绘的孤独的多崎作形象正是和村上春树自己的经历很相似。近代ナリコ在「女神の役割」(2013,6)一文中谈到,名字里同样没有色彩的木元沙罗在小说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她可以说是多崎作的心理咨询专家,她清楚藏在多崎作内心中的秘密并且努力开导多崎作,最终成功让其走上巡礼之路,得到了心灵的救赎。

从相关先行研究,特别是国内的先行研究中不难发现,学者们大多关注该部作品中的色彩人物性格隐喻和文本中各物象的象征意义,而对该部青春小说中蕴含的救赎色彩方面的研究尚显匮乏,因此笔者结合先行研究,试图从该青春小说中所呈现出的都市青年的现实困境入手,对主人公的自我追寻成长历程予以分析, 并对村上春树以往的救赎主题作品进行比较,探寻村上春树在该作品中渗透的新救赎观,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村上的该部新作予以深刻把握与解读,进而理解村上春树的作品。同时,为今后从多角度研究村上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本课题将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主人公多崎作遇到的诸多后现代社会现实困境入手,对作品的主题内容及主人公的自我追寻成长历程予以探究,通过分析小说中都市青年困境问题的种种表现, 进而解读作者为使主人公摆脱困境的文学设定的意义。同时,对作品的写作技巧、创作背景、作品评论及作者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将该作品与村上以往的救赎主题作品进行比较,进而理解村上春树小说中渗透的新救赎观及青春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感受该部作品的正能量,对未来青春小说创作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中日家庭教育观比较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