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话中新发话者决定策略的汉日对比研究_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19-10-14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含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会话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活动,但会话分析却是一门细致地、经验性地描述社会行为之细节的自然的观察性学科。会话分析由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旨在从日常会话中收集大量的自然数据中找出会话所具有的基本结构和规则。我们平时生活中无意识的种种对话都是对会话种种隐藏的规律的一种实践。

在多人数会话中有三人及以上的参与者,在这种情况下听者通常有两人及以上,那么在发话者轮流交替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谁会成为下一位发话者,怎么样成为下一位发话者。现发话者通过某种手段来选择下一位新发话者就叫做新发话者决定策略。这样的决定策略同时也分为语言策略与非语言策略。

首先,在发话者决定策略课题当中,最基础的理论是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 (1974)提出的“话轮交替体系”,在会话中发话人会协调地进行轮替,它由“话轮组成部分”与“话轮分配部分”组成。其中后者的意思是:由现发话人选择新发话者或者新发话者自选取得话轮。Sacks et al. (1974)以此概念提出了下述的“话轮交替规则”:

(a) 现发话者结束发言,选定新发话者。

(b) 现发话者未选定新发话者,新发话者通过自选主动发言。

(c) 如果现发话者未选定新发话者,新发话者也没有自选,说话者可以(但并非必须)继续谈下去。

Sacks et al. (1974)基于上述规则,提出了以下三点要素可以成为新发话者决定策略:“毗邻语对的第一部分和接收装置”、“修正技术”以及“附加疑问”。

伝(2008)提出,毗邻语对的第一部分根据不同现发话者发言产生的接话内容各不相同,有条件地制约了发言内容,这也与决定新发话者是谁有关系。毗邻语对的第一部分产生后,作为新的发话内容的第二部分也要与此相对应。

但是高梨(2008)提出,我们只能从毗邻语对的第一部分推断出接下来发话的种类,并非直接决定了“谁应当说话”这个问题。这样一来,毗邻语对的第一部分只是新发话者决定策略中的一部分,必要时需要辅助以视线、呼唤等明示的接收装置。

伝・榎本(2005)指出在多人数会话中,对于不同的发话有可能会有不同的新发话者应答。所以如果要决定哪个发话会成为新发话还需要分析现发话者、新发话者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行为。Goffman(1981)将听者分为“接话者”和“傍参与者”。还需提及的是,森本(2004)曾描述过这样一种情况:“母亲作为说话者,表面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发牢骚,实际上却是在间接对父亲的责备”,对这种情况,表面上发话人决定的“接话者”和实际上间接决定的“新发话者”的“接话者”并非一致,促使我们需要再深层次探讨“接话者”和“新发话者”二者的概念。

除了“毗邻语对的第一部分和接收装置”之外、“修正技术”和“附加疑问”相关研究还不太充分。在本课题中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根据Lerner (2013)和初鹿野(1997),还有一项新发话者决定策略要素是谈话标记。Lerner (2013)指出,在参与者仅限定了一人的情况下,使用“じゃあ(那么……)”这类的谈话标记,可以看成间接选择了新发话者。初鹿野(1997)指出,由会话参与者的互相行为观点切入,观察了群体讨论和采访等场面,发现在话轮交替的时候,听话者会使用以下五点要素来成为新发话者、取得下一个话轮:①谈话标记(主要是“所以”、“啊”、“不”、“那么”等)、②指示词、③称呼、④突然发言、⑤附和。

贾(2008)提出,在他人选择新发话者(他者选择)的情况下,通过“劝导发话”和“质疑”这两个要素话轮进行移动,话者进行交替。具体的表现为现发话者指名新发话者,或追加询问来要求新发话者回答,但是研究中并未提及其他的决定策略。

从诸多文献看来,关于新发话者的研究基本都是在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直接针对新发话者决定策略的研究甚少,并未体系地探讨过。分类也有许多不明确的地方。首先,日语方面的新发话者决定策略分析仅仅是定性分析,还未进行过定量分析,同时决定策略种类的更新和完备很有必要,日本研究的语料大多都只收录了三人对话,在本研究,收录了日语和中文共计20组的4人对话,语料更加丰富,可研究范围更大。

新发话者决定策略相关研究在中国属于研究领域的空白,虽然外国有一部分相关文献,但是都是将非语言策略置于重点考察的,语言策略还未深入进行。除此之外,多人数会话中新发话者决定策略的汉日对比研究无论中国还是国外研究领域都甚少。所以本研究不仅可以弥补会话分析在发话者决定策略方面的空白,更可以通过汉日对比研究明确汉日之间的差异,为汉日间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建言。

二、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基础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发话者决定策略,通过对汉语母语使用者和日语母语使用者的语料进行分析,具体以以下问题为重点展开研究:

首先,围绕日语母语使用者和汉语母语使用者的多人互动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参考之前的分类提出判定新发话者决定策略的种类。

其次,根据新发话者决定策略的种类进行汉日对比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明确汉日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同时深入探讨导致汉日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最后,基于以上结论,对汉日间跨文化交际及非母语者的语言学习提出建言。

三、 研究(或调研)方案和思路(技术路线)

本课题是针对多人数对话中新发话者决定策略的汉日对比研究,所以用到以日语为母语的学生和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的自然会话语料,对其中的规律进行研究。语料是在得到参与者同意的基础上录制整理的。进行的会话主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与“关于新年好玩的事情”。

四、 论文框架结构

绪论中,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总结国内外先行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部分,针对言语行为,通过定性分析,提出判定新发话者决定策略的种类;

第二部分,进行汉日对比研究,找出并明确汉日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三部分,进行定量分析,并深入探讨导致汉日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第四部分,对汉日间跨文化交际及非母语者的语言学习提出建言。


上一篇:对中国电视剧发展的考察-从日剧对中国的启示为视角_开题报告
下一篇:中日抹茶文化の比較研究_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